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871364 上传时间:2018-0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及特征及社会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基于 B/S 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范例)姓 名:_系 别:_专 业:_学 号:_指导教师:_年 月 日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经济政法系 学号:040714005 姓名:闫德鑫 指导老师:司永海 摘 要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我国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以下岗、失业职工和“三无”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具有分布性、来源广泛性、群体性、边缘性等特点,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特征;社会影响城市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

2、会经济现象。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的扶贫视角一直投在农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是那些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Summary:Our country is during the transation of society now. with the approaching reforms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3、 shructure of the city. There are groaing a large number of poor workers who are out of job end so on. They come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They are at the edge of different classes. But they have a aiol and deep offoot on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oy. Key wordsThe transation of society wrban poor essen

4、tial features society influence一、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不是经济不发展带来的贫困,而是在经济高速度发展之中产生的贫困。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一) 分布性特征 (这里开头加几句综述性的话,由于这段内容太多,需要大力对其内容简洁化概括化。)从地区分布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东部受益于自身的优越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居民家

5、庭收入稳步上升,贫困发生率较低,只有 10%;中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居民家庭收入增速低于东部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中部地区达 14.33%,西部地区达 11.96%。另外,由于东、中部城市人口基数大,这两个地区集中了总贫困人口的 80%以上。从性别分布看: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女性贫困人口的比例往往高于男性。据全国各地对失业下岗职工调查显示,在下岗职工中女性一般超过 50%,在纺织行业甚至达到 70%以上。而从老年人总体上看,女性老年人的退休金收入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即使是女性老年人再就业的收入水平也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在无收入老年人中,女性比例高达89.3%;而在低收入老

6、年人中,女性老年人 85.4%。不难看出,在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中,女性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 。这不仅是女性老年人存在的问题,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就业者中,这种男女收入上的差距,也是普遍存在的。从年龄分布看:在城市贫困群体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其中,高龄特困老年人的比例大大高于低龄特困老年人。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500 名城市特困老年人平均年龄为 76.2 岁。其中 6070 岁的占 15.8%; 7080 岁的占 32.4%;80 岁以上的占 51.8% 。这是由于在退休的老年人中,一方面,低龄老年人往往能够从事一定的再就业活动,从而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从时间

7、上说,由于工资调整及通货膨胀等因素,退休时间越早,退休金水平越低,尽管政府给予了一定的价格补贴,但从总体上看,退休金的增加幅度低于物价与工资的变化幅度,这样,退休年份越早,老年人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水平就越低。所以,在年龄上,必然会呈现年龄越增长,低收入的特困老年人的比重就越增加。此外,由于物价上涨,一些依赖退休金的老人也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从文化程度分布看:据全国各地对失业和下岗职工调查表明,下岗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初中和初中以下的至少占 60%。另据昆明市 1997 年对数十个国有企业 13785 名下岗失业职工的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各占 14.7%、44.7%和 30.6%,

8、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 10% 。从就业状况分布看:是否就业及就业单位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收入大小,决定着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1998 年城市贫困率与就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就远离了贫困的困扰,如外资、合资企业职工,国有单位职工,离退休再就业人员的贫困率仅为 3.98%、9.54%和 3.6%。虽然有工作,但如果收入不稳定,仍会陷入贫困,如集体单位就业者,个体经营者,个体被雇者,以及其他临时就业人员贫困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 15.91%、21.58%、16.94% 和 26.53%。丧失劳动能力者贫困率最高,为 32.22%;在校学生贫困率仅为 12.29%

9、;其余未就业人员贫困率在 17% 29%之间 。从行业分布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及不便分类的行业等,贫困情况相对严重,贫困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一般在 12%14.2% 之间。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贫困率在 9%11%之间,略低于平均水平;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医疗健康、卫生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贫困率在 8%以下 。从职业情况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中,他们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岗位替代性强,获得报酬

10、少,成为贫困袭击的主要对象,如办事员、商务人员、服务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工人等,贫困率分别为16.84%、14.77%、15.26% 、13.43%和 13.66%,高于平均水平约 23 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生活状况要好得多,陷入贫困的比例仅为 2%9% 。(二)来源广泛,成份复杂(这里也要加上两句综述性的话并适当简化内容)原有社会“三无”人群,包括身体残疾人、孤寡老幼、社会无业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这类人全靠政府救济,是城市中最贫困居民; 职业不固定人群,主要是个体小商贩和临时工。该人群文化程度低,无技术专长,收入低微且不稳定,生活较困难;下岗

11、失业人员。在产业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双停”企业的职工多年被停发工资或减发工资,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人员已成为许多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农转非人群。这部分人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主要从事低收入工作,加上家庭扶养人口多,原来生活水平就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人因身体素质低,就业困难;因病致贫的职工或者离退休人员。随着物价指数不断上涨和困难企业拖欠离退休金,部分离退休职工生活较困难。据有关部门调查,离退休职工领取保障金人数占据领取保障金总人数的 6.1%;长期劳务人员。这些人长期从事临时性的劳务工作,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作时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没有建立养老

12、和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对象,即精简回乡人员、农村知青、遗属;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因越轨、违法犯罪行为被处罚乃至判刑的人员及其家属;单亲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女性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者,包括因不可抗力而失去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人员;因个人素质低,竞争能力差而无法找到工作的待业者;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稳定而面临生活困境的农民工,他们虽不能融入城市,但有可能长期滞留在城市并成为城市中最大的贫困群体;外来人员。外来常住人口也是城市人口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由于外来人口素质低,收入不高且不稳定,而家庭负担较重,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仍较困难。(三)入不敷出,困难程度高贫

13、困居民作为社会成员,有着迫切的就业、医疗、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压力大、自身素质以及城市扶贫机制的不完善,许多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难以满足。健康保障也面临威胁。贫困人口很怕生病,但偏偏又是发病的高危人群。据民政部门摸底调查,城市低保对象中约有 30%40%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与此同时,由于收入有限和教育费用上涨,贫困家庭难以承受,贫困学生也不断增加。据湖北城调队的调查,截止到 2002 年 4 月,全国贫困生占在校人数的 20% 。(四)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以及社会的非整合性

14、,必然导致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进而使城镇的相对贫困者和绝对贫困者的人数有了明显的上升。绝对贫困意味着贫困者的生活处于生存危机的状态。1995 年全国生活困难市民的比重已由 1993 年占城镇居民总数的 5%上升到10%左右。1998 年结转的失业下岗人员 1241 万,再加上 1999 年 66 万下岗职工,当年城市贫困人口不少于 2000 万 。从总体上看,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很不理想的中西部城市。而且,因为分配不公程度比较高,中西部城镇贫困问题的影响更为深远。相对贫困意味着相对剥夺现象的存在。一是高收入阶层的炫耀式消费行为,会在心理上加大低收入阶层的相对

15、剥夺感。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1999 年城镇居民 10%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为 10%最低收入户的 4.6 倍,消费性支出为 3.3 倍。二是客观上加大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成本。根据国家统计局对部分大城市的调查结果,1999 年,20%低收入户的减收入面均在 70%以上,个别城市则高达 93%。又据国家统计局 2000 年对 4 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资料,城镇人均月收入和支出不足 100 元的家庭数占家庭样本数的比例已超过 6% 。(五)具备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 研究表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一些社会特征(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有逐渐凝固的倾向。由于贫困群体成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从众心理相

16、对较强,又由于行业与地域的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和相互感染,再加上贫困的生活状态相同,容易形成贫困人口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他们为了改变低收入的贫困状况,开始出现内部认同和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因此,城市贫困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高能量”群体,处理不好极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六)劳动者负担系数相对较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城镇劳动者的负担系数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贫困群体所面临的一部分生活压力。但在劳动者收入大致差不多的情形下,劳动者的负担系数便成为影响家庭基本收入的重要变量。如,1996 年,城镇平均每个就业者负担人数,困难户为 2.17 人,最低收入户为 2.09 人,低收入户为 1.91 人,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