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78304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北京中考平谷区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谷区 20132014 学年度初三毕业会考即统练(二)语文试卷201406第卷 (共 70 分)一、基础运用(共 24 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字母涂黑涂满。(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提防(d) 炫耀(xun) 模样(m ) 惩恶扬善(chng)贮藏(zh) 刊载(zi ) 刹那(ch) 高屋建瓴(lng)步骤(zhu) 允许(rn) 哺育(b) 自给自足(j)氛围(fn) 妥帖( ti) 笨拙(zhu) 断壁残垣(yun) 2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平时学习不认

2、真,不求甚解 ,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愁莫展。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其次要长期坚持阅读训练,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C.放眼世界,我们发现其他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莫言认为:创作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人物栩栩如生、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别具匠心的文学作品。3.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较浅。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 10 次地震海啸。因此,

3、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A一般也不会引起大面积的海底地壳垂直升降变化B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C海底地壳一般也不会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D海底地壳一般也不会引起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B. 如果说民生问题是 “命脉 ”,腐败就是“毒瘤” 。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 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 ,永葆自身青春活力。C. 说文解字解释“雪” 的含义时指出: “雪,凝雨也。

4、”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D.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

5、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A选段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 “眉”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 的“痣” ,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和颜色,又点染出小屋的玲珑小巧,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B选段中“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树对小屋的衬托作用。C选段中“点破”一词赋予小屋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小屋的出现使山景充满生机,富有情调。D选段中“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因为心情畅快,在“清新的空气”中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6.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

6、项是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长在石上。 ;树冠顶部挑着几株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A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B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C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D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7.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图片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是园外烧纸堵路清明长假的第一天,人们纷纷来到福

7、田陵园,祭奠已故的亲人。下面是有人在陵园内拍到的一组照片: 在陵园外,福田陵园停车场出口至西五环桥下,一些市民正在道路两旁烧纸钱。原本就已拥堵的进出福田陵园的交通,因为烧纸人群的聚集而变得更加缓慢。A.园内张贴标语 B.园内文明祭扫 C.园内摆放鲜花 D.琴声寄托哀思 (二)填空题(共 10 分)8默写。 (7 分)(1)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 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3)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4) 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9名著阅读。 (3 分)诗经是我

8、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 是诗经的核心内容,有一百六十首,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 蒹葭就出自此部分,每节开头都运用了 的手法,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二、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完成第 1012 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9、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0.填空。 (2 分)(1)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的” , 出师表 “悉以咨之”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他们”的意思,文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中“之”的意思是:。(2) 送东阳马生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陈涉世家 “伐无道,诛暴秦”一句中的“道”是“道德、道义”的意思,文中“得道者多助”中 “道”的意思是: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 12.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10、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 和 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 ,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 ,必先要 。全文紧紧围绕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4 分)三、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一)阅读木鱼馄饨 ,完成第 1315 题(共 17 分)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

11、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 ,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

12、,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

13、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

14、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

15、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3.文章第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仔细阅读第段,在横线处把文章脉络补充完整。 (6 分) ;夜读金刚经偶闻木鱼声后,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 ;熟识后,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心生感动; ;14.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