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771070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校形势报告会领导讲话稿各位老师:今天,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形势报告会,能够借此机会,与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回顾 的发展、展望 的未来,我非常高兴。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五个问题。一、 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底, 州和平解放,全州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国年来,全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的巨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党的 届 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州的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当今全州已经从一个

2、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自治州,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总体上越过温饱步入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一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州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0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平均增长12.0%。经济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人均GDP从1978年的131元上升到年的2319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也表现为人均指

3、标的迅速提升。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达231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倍,年平均增长11.2%。按现行汇率换算,全州人均生产总值405美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提高了财政实力。年全州财政收入12.6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4倍,年均增长17.6%。全州经济综合水平从建州时的全省挂末位次上升到全省第6位,在全国31个自治州中,从挂末位置上升到第13位。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优势产业快速发展。1978年前,全州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国家对 州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结构演进也十分迟缓,直至 年之前产业结构始终

4、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产业层次较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年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年我州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立足本州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经过大力加强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已由1980年的64.7:12.3:23.0转变为年的31.96:37.58:32.50,逐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初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长期以来,全州农业生产单一,技术落后,农产品主要以粮食为主,农业多种经营发展不够,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年农业增加值3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倍,年平均增长7.1%。粮食总产量102.28万吨,比1978年增长2倍,年平均增长2.7%。油料、烤烟、水果、牧业、蔬菜等农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州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年全州油料产量3.26万吨,比1980年增长15.6倍,年均增长12.4%;烤烟产量最高年产达2.53万吨,比1978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2.0%;茶叶产量2047吨,比1978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7.3%;水果产量5.23万吨,比1980年增长12.4倍

6、,年均增长12.5%。肉类总产量达18.03万吨,比1990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9.7%;蔬菜产量达72.54万吨,比199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5.4%。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三中全会以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结构畸形,只有一些手工作坊,1981年全州工业总产值6387万元(1980年不变价),由于规模小,基础薄弱,企业组织程度低,结构上具有初级的并依附于农业的性质特征。全州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是90年代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日益增多,工业发展势头日趋强劲,电力工业超常规发展。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31.52亿元,比1982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16.7%

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8.7%提高到年的30.9%。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州时不足1亿元,直到进入九十年代,投资规模逐年加大,1998年超过10亿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67亿元,是前50年累计投资的2.4倍。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强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先后建设了木浪河等多个水库,确保了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电力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从缺电到输送电的转变。南北盘江的航道治理和码头的建设,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建成

8、了兴义机场。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路油化网络贯穿全州,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高速公路全线70多公里。南昆铁路建成通车。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已形成包括数字微波、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分级交换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完整的通信体系。电信网已经完成由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全州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到年已达40.44万门;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06万户。全州电话已全部实现程控化。四是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新中国成立后,我州城乡市场处于高度计划经济阶段,实行的是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封闭式、多环节、低效益的流通体制

9、,消费品市场货源紧缺、缺乏生机。1978年后,全州商业在改革开放中搞活,商品流通体制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商业发展格局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特别是建州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货物供给充裕。一批大商场,县城中心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构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仓储式商店、连锁经营店等不断涌现。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2亿元,比1981年增长10.9倍,平均每年增长11.9%。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环境日趋

10、完善,促使了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特别是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居民消费持续升温。五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全州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1982建州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成倍增加,得到的实惠最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元,比1978年增长17.7倍,年平均增长11.9%。在农村,随着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年农村居民人

11、均纯收入1646元,比1978年增长31.3倍,年平均增长14.3%。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385元增加到年的5136元,平均每年增长11.1%。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年,生活水平向着追求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小康生活转变,从“吃、穿、用”消费转向了“住、行、游”消费;主要耐用消费品发生明显变化,从过去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为特征的“四大件”逐步过度为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电话、手机、空调等为主,家用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品也普遍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12、消费品种趋向丰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96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主要表现在住房质量的明显提高,年人均住房面积达20.99平方米,其中人均钢筋结构为4.05平方米。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州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州人民能够“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发展局面初步形成。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州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当前全州教育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教育体系。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6%,全年中小学在校学生61.3

13、2万人,全年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302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122人,全州共有教职员工240人。科技事业发展令人瞩目。科技成果不断出现,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取得了一定成绩,从事各项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逐年增加,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上千人。全州有上百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为全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到年,全州电视覆盖率达89.02%。切实加强卫生机构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引进和培育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通过以上的纵横对比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的巨大成就,

14、已经为我们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闯出 之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州为什么始终能够把握机遇,经受住国家宏观调控、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减速的种种考验,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我认为,值得总结的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从实际出发,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州的发展道路并不是现成的、平坦的,其中不乏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 州历届领导能够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时提出不同的战略方向,正确引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大胆改革,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20多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

15、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特别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断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努力建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模式。深化企业改革。我们实行政企分开。各级政府从直接投资办企业转向投资环境建设,行政机关与其所办企业彻底脱钩,建立起公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完成了政府由经营企业向经营资产、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的转变。目前大多数国有和集体企业已经完成转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到今年底,全部国有集体企业都将完成改制。推进所有制改革。随着非公有企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我们认定,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实

16、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就坚持,就大胆去做。因此我们没有卷入争论,而是引导发展,加强管理。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我们积极探索,初步建立社会共济和自我保障相结合,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项目较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末全州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9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3万人。先后建立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总之,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极大地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多管齐下,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综合环境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扎根 ,加快 的建设步伐。在投资环境方面:我们实施基础设施先行的战略,先后建成了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网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依托南昆铁路,大力发展以现代流通业为主的商贸物流产业,促进全州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形成中心城镇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局面。在政务环境方面:我们推广一站式服务制度、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协调会议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