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27721701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宏观政策动向》第33期(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政策动向第 33 期(总第 481 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09年09月04日国 信 观 点 :我 国 中 等 收 入 者 有 多 少 ?政 策 动 向 :创 业 板 越 行 越 近我 国 事 业 单 位 绩 效 工 资 将 分 三 步 实 施政 策 点 评 :个 体 工 商 户 条 例 需 要 解 决 四 大 问 题发 展 低 碳 经 济 不 能 “赶 时 髦 ”政 策 文 摘 :发 展 改 革 委 发 出 关 于 调 整 汽 油 柴 油 价 格 的 通 知关 于 进 一 步 深 化 化 肥 流 通 体 制 改 革 的 决 定 发 布财 政 部 出 台 房 屋 赠 与 税 收 新

2、 规 打 击 交 易 避 税一 周 动 态 :信 贷 资 产 证 券 化 有 望 进 一 步 扩 容我 国 将 推 出 新 一 批 区 域 规 划商 务 部 将 推 出 措 施 解 决 零 供 关 系 紧 张 问 题月 度 汇 粹 :8 月 宏 观 政 策 概 揽我 国 中 等 收 入 者 有 多 少 ?一、中等收入者标准界定1、收入水平是界定中等收入者的主要参考依据中等收入者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是指一个按收入水平衡量较为富裕的阶层,而且往往还被赋予了国别差别、社会进步、人文 风貌、经济发 展等多方面的内涵。但在具体界定中等收入者的时候,其主要参考依据还是收入水平。其原因在于:一是居民收入是综

3、合性的,是生活的基本前提,人们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收入,往往决定于他 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达到何种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二是一定的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积累财产及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的倾向,因此,这个指标能够反映中等收入者的主要生活情况;三是用收入水平来划分中等收入者也符合国际通用做法。由于消费信贷成为西方国家居民主要消费方式,其贷款规模可以是其收入的若干倍,因而西方 MiddieClass(中产阶级)的界定既不是主要根据消费水平,也主要不是看财产的多少,主要是根据可持续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2.我国中等收入者标准的具体确定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

4、根据上述原则,并参考全面实现小康的规划目标,给出202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结果为 18000 元。课题组把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 18000 元作为我们划分中等收入者的低限,以 2002 年全国平均每户家庭人口 3 人计,家庭总收人为 54000 元,若按平均每户就业人数 1.58 人计,每个劳动者收人为 34177 元,月均 2848 元。根据经验分析,如果基尼系数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高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应在 2.5 倍左右,考虑到国外的中等收入者的划分区间都在 3-5 倍,也考虑到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的需要,把中等收入者区间的上下限定为 3 倍。由此推断,如果居民家庭

5、年人均收入达到 18000 元左右,就达到中等收入者的收人水平;如果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 54000 元左右、家庭年均总收入 160000 元、个人年收入 100000 元,就达到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也是课题组提出的中等收入者的高限。国家统计局 2004 年历时 4 个多月,发放问卷 30 万份对中国居民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参考该项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标准,于 2005 年初公布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标准为“家庭收入 6 万元50 万元” 。其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 GDP 起点( 3470 美元)和上限(8000 美元),要将这两个数

6、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 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但 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 6.5 万元,上限是 18 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 6 万50 万。二、当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测算由于我们只有2009 年中国统计摘要中 2008 年按五等份分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数据,而2008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 2007 年的是按七等份分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数据,两者口径有些差异,因而

7、分别计算两年的数据。1、2007 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测算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2004 年中等收入者的人均年收入为 217 万元,折合成 2007年价格计算可知,2007 年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应为 2.1618.41 万元。根据统计年鉴 2008,2007 年我国农村高收入户人均总收入只有 1.29 万元,与 2.1618.41 万元中等收入者的标准相差甚远。所以,只需要计算城镇居民中中等收入者的占比即可。2007 年七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户 比重 (%) 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最低收入户 10.02 4604.09低收入户 10.01 6992.55中等偏下户 20.03 9568

8、.02中等收入户 20.01 12978.61中等偏上户 20.01 17684.55高收入户 9.98 24106.62最高收入户 9.94 40019.22从上表中可知,2007 年按七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最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平均水平均在 2.16 万元之上。其中,最高收入户平均人均全部收入为 40019.22 元, 远低于中等收入者上限标准 18.41 万元,因而我们认为几乎全部的最高收入户属于中等收入者阶层。2007 年,高收入户平均人均全部收入为 24106.62 元,中等偏上收入户平均人均全部收入为 17684.55 元。假设高收入户与中等偏上收入户人均全部收入是均匀分布

9、,其分界线应该是 2.09 万(即 24106.62 元与 17684.55 元的平均值),与 2.16 万的下限标准非常接近,因而可以近似地认为,高收入户与中等偏上收入户的分界线就是中等收入者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2007 年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正好构成了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其比重为 19.92%。按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 44.9%计算,2007 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为8.9%。2、2008 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测算2004 年中等收入者标准折合成 2008 年价格计算为 2.2919.49 万元。根据2009 年统计摘要中的数据,2008 年我国农村高收入户人均总收入只有 1.

10、13 万元,与 2.2919.49 万元中等收入者的标准相差甚远。所以,只需要计算城镇居民中中等收入者的占比即可。2008 年五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收入假设调查户比重(%) 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低收入户 20 6074.9中低收入户 20 10195.6中等收入户 20 13984.2中高收入户 20 19254.1高收入户 20 34667.8根据2009 年统计摘要,2008 年城镇居民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 34667.8 元,中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 19254.1 元,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下限在两者之间。假设高收入户与中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是均匀分布,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下限落

11、在中高收入户收入区间的最后四分之一处。因而,简单估算, 2008 年我国中等收入者由全部高收入户和四分之一中高收入户构成,占城镇居民比重约为 25%,按城镇化率 45.7%计算占居民比重为 11.4%。三、未来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预测1、未来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一是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缩小收入差距,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低收入者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不断越多,从整体上推动国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必经的发展阶段。二是中等收入者比重

12、提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是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社会收入分配状况才能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引起职业结构变动,使技 术与管理阶层扩大,从而有效 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三是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等收入者主要产生于城镇,而我国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将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劳动力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由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必然加快、规模必然增大, 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

13、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成为必然。四是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2009 年上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 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据悉,意见中提出了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这将成为今年体制改革的重要看点之一。这意味着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进行大的调整。在初次分配中要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改变目前的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在再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国家和企业收入的比重。如果 这一政策能够顺利制订并实施的话,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将出现回升的态势。五是多项政策取向有利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首先,我国

14、政府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快速积累人力资本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超越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的经验。其次,鼓励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 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自 谋职业、自主创业是摆脱贫困挤进中等收入阶层重要手段。最后,改革税制,兼顾结果公平,避免财产过分集中。除要加大对富裕阶层的税收征收力度外,重点还要减轻工薪纳税人的税负,提高一定比例的起征点,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2、相关指标的预测我们在“十二五 ”规划研究中 对以下一些相关指标给 出了预测:一是城镇化率。考虑到金融海啸的影响,未来我国城

15、镇化进程将略有放慢, 预计 2009-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0.8 个百分点的幅度,即 2015 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 51%左右。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速度略为加速,到 2020 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 56%左右。二是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综合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预计 2008-2015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年均应该达到 7%左右,2016-202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年均应该达到 6%左右,基本实现与人均 GDP 的同步增长。三是基尼系数。我国基尼系数 2000

16、 年的 0.412 扩大到了 2007 年的 0.458,我国已经处于收入差距较为不平等的国家之列。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争取明显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争取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因此,我们把 2015 年基尼系数的目标值确定 0.42 左右,2020 年为 0.4 左右。3、未来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预测与 2007 年相比,2008 年中等收入者占城镇居民比重提高了 5.1 个百分点,占全国居民比重提高了 2.5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 这种提升幅度可能有所夸大,再考 虑到,2007 年居民收入口径是总收入,而 2008 年使用的是可支配收入,如此之大的升幅就显得更加可疑了。初步分析,主要是五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更粗糙、居民收入均匀分布的假设不太合理等原因所造成。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对 2015、2020 年的预测将建立在2007 年测算数据的基础上。具体的预测有以下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