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64443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关注题干 明白问什么,考什么,答题区间提示在哪,怎么答。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技巧类: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多与理解类结合) (四)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 (五)概括类:形象特点、信息筛选( 08) 、作者的情感变化(07) (六)观点态度类(08) (七)鉴赏类:某一段落(07) 、某一方面(月考) 答案:突然见到的宽广林带与戈壁的荒凉形成巨大的反差,使“我”产生了惊奇之感。 例 3:(08 山东卷) 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

2、的含意是什么? 相关语境: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例 4、 (08 福建卷) 吟风)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在第八自然段第一句) (文章第二段)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

3、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文章第七段)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

4、壮志。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 。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 答案: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随四季变化而变化。 风从本质上看,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恨,颇具英雄气度。 具体应对技巧: (1)抓文章中标志性语句。 即具有提示、总括、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还要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 (2)扣文体特征。 记叙文、小小说、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

5、事件来组织结构。 议论文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本论部分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分析思路情感脉络 (4)把握语句衔接特点。 句与句之间排列组合大致三种:并列、承接、总分。 术语储备 1 句、段的位置特点及作用: 段落或文章开头: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打伏笔) ,设置悬念;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段落或文章中间:自然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推动情感或情节的发展。 段落或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例 1(08 北京卷) 碧云寺的秋色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

6、惊醒了。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 紧承上文对秋意的初步感知,又引出下文对秋意的几种描写。 答案:承上启下,引发下文作者集中描写秋色。 例 2(08 江西卷) 朦胧的敬慕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例 3(08 山东卷)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分析:考查对文章思路的鉴赏能力。 把握本文结构,给文章分层。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例 4、 (08 湖北卷) 雾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 答案: 作者

7、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 “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三)表达技巧类(重庆05、06) 这类试题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 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等。 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问法:a .文章(第 X 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b . 文章使用了 XX 手法,有何作用(效果、XX 了什么)? 例 1、 (08 辽宁卷) 雨韵 怎样理解“

8、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分析:明白散文表达方式常用的四个术语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2、再叙事,讲老人与小孩在雨天的故事;3、最后抒情,表现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 2.(08 山东)歌德之勺 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答案: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更聚权威性和说服力。 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双重性、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 。 3.反语:揭露批判,辛辣讽刺,深化文章主题,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对比、反讽。

9、用自己和现代人作比, “自以为是地道的农民”的作家,也不了解村落的真正含义,具有讽刺意义,引起读者对村落精神被遗忘的反思,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 1.(08 天津卷)四题 3.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洁勾勒,准确、传神,表现特点;渲染萧索气氛。 细节描写: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突出人(事)特征,揭示文章主题

10、,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情趣和趣味性。 例 1(08 浙江卷)十七题2.指出第 5 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关键句: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

11、幽思漫漫的歌声。 答案:手法(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1)烘托除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 2、 (08 湖北) 21 题雾 1.文章的第 2、3 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节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那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幻灯片 36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

12、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声音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

13、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08 湖北) 21 题雾 (四)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六)观点态度类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 (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 (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例 1、 (08 江苏卷)14题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

14、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 第一问: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一个“嗜血者”形象?。 第二问: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例 2、08 高考重庆卷 5 题 4、文章写到“不朽”

15、的“时间” “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例 1、08 浙江卷 17 题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各不超过两个词) (2 分) 答案:坚忍、乐观 幻灯片 44 例 1.07 重庆高考卷 全文渗透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相关语段(1)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2)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3)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江水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4)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答案:1.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作用(1)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 (2)使文章内容更丰富(3)行文生动活泼,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