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7548237 上传时间:2018-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 50 余公里。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 有着许多著名的文化古遗址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 10 余处,其中离太湖10 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

2、 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 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2004 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 376 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 25件。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一) 、大禹治水遗迹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 禹贡之震泽。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

3、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二) 、吴越相争遗迹1、吴越古战场遗迹。 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 478 年) ,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 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

4、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明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 ,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 5 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 ,现藏吴江博物馆。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

5、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 10 余件。2、韭溪。平望镇西北、距太湖五、六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这条小溪,本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国力日增。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在这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攻吴。一天,屯驻在小溪边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之际,上面突然传下急令来,说是接到谍报,吴王已将相国伍子胥诛杀,灭吴时机成熟,马上进兵攻吴。 “军令

6、如山倒” ,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顿时,小溪上到处飘浮着韭菜叶,溪水显得越发碧绿了。越兵渡太湖,穿石湖,攻灵岩,一下就杀到了夫差所在的馆娃宫。越国灭吴后当上了霸主,这条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3、思范桥、范蠡钓台、范蠡祠等。古镇震泽市河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大的古石桥,东边的那一座就是上面已提及的禹迹桥,西边那一座叫“思范桥” 。思范桥桥名中的“范” ,指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当年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同乘一船观赏太湖渺茫空濛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镇区之南的斩龙潭,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其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

7、造一高台,每逢晴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 ,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 。后范蠡去齐国经商,他走后,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 ,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 。思范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上有两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 ,西向是“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 。4、吴王离宫。据清震泽县志记载,在原吴江十五都、十六都(今铜罗、青云、桃源一带) ,建有吴王夫差的三座离宫,分别名为“前宫” 、 “后宫”和“西宫

8、” ,后离宫不存,但当地仍以这些宫名为村名。5、伍子滩、御儿滉、鬼头潭等。伍子滩,据分湖小识载,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为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渡河之处。传说吴越两国当年以分湖为界争战,伍子胥在湖中筑点将台,操兵以战,神策虾兵蟹将相助伍子胥,故而该湖中所产的紫须蟹亦名“子胥蟹” 。以前, “分湖八景”中有“胥滩古渡” , 分湖赋中则曰为“胥塔古渡” 。御儿滉,在黎里古镇西南,当年越国伐吴时,两军相御在此,清黎里志上刊录着几首吟咏御儿滉的古诗,其中一首为“青燐没野苕,遗镞出鱼网。美人胜万骑,临流发慨慷。千年霸业销,大泽风烟莽。 ”鬼头潭,也在黎里古镇西南,吴越交战时,吴俘越兵埋骷髅于此, 黎里志上也

9、载有吟咏该古迹的古诗。 6、莺脰湖。莺脰湖位于平望镇区,以其形似莺脰故名,又名樱桃湖、莺斗湖,古籍吴兴掌故集中云道:“范蠡乘舟五湖,吴江莺脰湖亦其一。 ”清光绪平望志曰此湖为“茫然泽国风樯浪楫往来,渔歌农唱之响答,盖一方之佳境也” 。明代时,有“莺湖夜月” 、 “元真仙迹” 、 “驿楼揽胜”等莺湖八景,颜真卿、张志和、张先、蔡京、清高宗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和佳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中则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莺脰湖的情景。莺脰湖中有平波台(近年来被填没) ,台上原有元真子祠(祀张志和) 、清代女诗人吴琼仙诗碑等遗迹,并相传当年金孩打擂台时有七十二根梅

10、花桩将该台与湖岸连接起来。现该湖周围有小九华寺、安德桥等名胜古迹。(三) 、垂虹桥遗迹现吴江市区垂虹路一带,在宋、元、明时是入太湖口处,水面宽阔,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的垂虹桥便坐落在这里。该桥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 ,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 62 孔,也有史籍载为 72 孔,比苏州宝带桥还多 19 孔。垂虹桥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王安石、苏东坡、苏舜钦、米芾、姜夔、唐寅、沈周、文嘉等历史上数百位名人为之吟诗咏词、泼墨作画。垂虹桥塌坍于中的 1967 年,所幸的是,现东西两端尚存有约 20 孔桥洞,桥南边盛家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东、西侧也存

11、有孔庙、学宫、钱涤根烈士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古遗迹等。另据记载,以前垂虹桥周边共有 20 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三高祠” (祀范蠡、张翰、陆龟蒙) 、 “三忠祠” (祀伍子胥、张巡、岳飞)均与吴越春秋中的一些人物有关。(四) 、元末“湖城”遗迹太湖备考载,湖城为元末张士诚所筑,北据太湖,自四都之充浦抵大钱港,为一字城,东西长达百余里,城北鉴堑环之。明代弘治年间,城废。在今七都镇蒋家港村,当地人仍呼其地为“城头上” 。(五) 、吴昜抗清遗迹吴昜,字日生,吴江柳胥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进士。明末清初,他先投奔史可法抗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兼监军。清顺治二年(1645) ,在太湖东岸树旗起义抗清

12、,曾数度取得大捷,被南明福王封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晋封忠义伯,鲁王也封其为长兴伯。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于杭州。吴昜死后,其创建的“白头军”仍活动在太湖流域,先后有朱大定、赤脚张三等率众坚持抗清斗争达 18 年之久。至今,仍留有不少遗迹。如在七都镇庙港社区有一座“张公桥” ,桥上的对联:“赤脚张三,威名震湖上;劫富济贫,恩泽布四方” ,记录了当年赤脚张三的活动事迹。又如在吴江沿太湖地区流传着“女儿兵血战清妖”等传说。三、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大上海母亲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的起始点吴淞江,即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长 125 公里,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也是上

13、海的母亲河之一,它的起始点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许多年来,这瓜泾口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基准点。在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伯虎等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太浦河,是连接太湖与黄浦江的一条干流,它的起始点就在七都镇庙港社区,1991 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曾来到这里进行视察。四、留有不少洋溢着纯朴民风的古村落以前,吴江沿太湖地区在有着许多古镇的同时,也有着不少古村落,如松陵镇有南厍村、横扇镇有四都村、平望镇有溪港村、七都镇有陆港村、隐读村

14、等等。(一) 、南厍村,仍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2005年 6 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控制保护古村落。(二) 、四都村,现存有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树,堪为吴江全市之最,另存有邑宁桥、博士桥、施相公庙等古迹。 (三) 、溪港村,现在除具有悠久历史的韭溪仍较好地保持原有风貌外,还保留着东林桥、刘猛将军庙、大庆桥等文保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2008 年 1 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四) 、陆港村,相传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在这里隐居,现存有以陆龟蒙家乡之名命名的“甫里桥” ,桥上的对联“万顷具区留禹迹;陆家甫里忆唐贤”仍清晰可辨。陆港村东的养鹅浜,因相传陆龟蒙当年隐

15、居时在此养鹅而得名。(五) 、隐读村,南宋绍兴初年,在这里创设巡检司,现留有不少古迹,日辉桥东的龙船渚,相传为宋高宗幸驻龙舟之所;天到桥,相传因宋高宗幸吴驸马宅,故名;洪恩桥,为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留有许多名寺大庙或遗迹吴江沿太湖地区,从北至南有孔庙(松陵,现存) 、华严寺(松陵,现恢复华严塔) 、太湖庙(松陵,现不存) 、圆通寺(松陵,已恢复) 、崇吴寺(横扇,现存古银杏树) 、东岳庙(七都镇庙港,现不存) 、邱老太庙(七都镇庙港,现不存) 、吴王庙(七都镇,解放后曾为供销社用房) 、浮碧庵(七都镇,现存) 、祠山庙(现存古银杏树)等等,其中一些寺庙颇具特色。(一)

16、 、孔庙,现全国存有数很少,整个苏州地区,除了苏州文庙外,就吴江存有。(二) 、太湖庙,为以前船民出太湖前祭祀太湖神之庙。(三) 、邱老太庙,其所在地七都镇庙港社区以前寺庙特别多,有“一港一亭,一港一庙”之说,沿太湖各条河港畔,建有“寺、庙、庵、亭”31 处,对此,赵朴初居士生前曾书有“太湖禅林”的条幅。寺庙内所供奉的除释迦牟尼、观音等外,尚有当地民间所崇拜之神,邱老太即是其一,此人非是女性,而是男性,绰号“邱瘌痢” ,相传船入太湖,遇大风大浪,只要呼喊几声“邱瘌痢” ,即可安然无恙。邱老太庙初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 ,明万历年间敕封邱老太为“平沙侯” ,后加封为“平国王” 。该庙颇具规模,香火鼎盛,庙前还建有一座戏台,现存有古银杏树一棵。(四) 、吴王庙,此庙乃古泰伯庙,晋明帝时泰伯被敕封为三让王,清顺治年间,乡人误以衮冕认为是东岳大帝,而让吴王庙改为了东岳行宫。旧时庙内香火独盛,且有盛大的庙会。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