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53099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度高二理科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2012 学年度高二理科班历史科学业水平期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开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先河,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曾国藩2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的是A纸的发明 B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C火药 D印刷术3下列哪项技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A纸的发明 B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C火药 D印刷术4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的是A魏源 B曾

2、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5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所编译的哪本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志A 四洲志 B 各国律例 C 海国图志 D 新青年6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礼 B仁 C天理 D德治7、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8、 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9、一名导游在向游客讲解绍兴的一著名书法家祠,他说:景点内有墨池,相传此人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大厅上悬一“尽得风流”木匾,大厅内左右两旁各置二块木质阴雕挂屏,内容为康熙

3、皇帝所临兰亭集序 ,他被称为“书圣” ,请判断此人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苏轼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1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政府发起尊孔复古逆流 C资产阶级要求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D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2、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揭开序幕的事件是A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青年杂志的创办 D 狂人日记的发表1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孔家店

4、”指的是A孔庙 B国学 C书院 D儒家思想体系14、汉武帝“独尊儒术” ,主要是利用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的思想 D “大一统”的思想15、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哪一运动具有一致性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整风运动16、下列那一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民主学,反对专制 D提倡儒学,反对西学17、1918 年后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问题与主义之争

5、18、从中国国内的角度分析,下列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是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219、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于A新文化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20、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21.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庄子 B孟子 C朱熹 D董仲舒22.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仁政”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民”23.

6、下列思想主张中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C.性善论 D.有教无类24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25.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提出了哪些主张A “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B春秋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6.宋代理学冲破汉唐的束缚,融合了哪些新的思想来重新解释儒家义理A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B佛教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C道教和墨家的思想主张 D道教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张27.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性善论28不符合陆王心学说法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7、” B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C认识论上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中去寻找29.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韩非子 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30.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进步的思想 B、主张实行“仁政” ,得到人民的拥护C、只有信奉儒家学说,才可以做大官 D、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31.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

8、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以德治民” B、“以法为本”来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32.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 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3.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建太学 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34.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35.下列不属于李贽的思想内容的是(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9、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 C、反对君主专制 D、倡导自由恋爱36中国的小说领域出现的“四大名著”是A 红楼梦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B 红楼梦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水浒传C 红楼梦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D 红楼梦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37中国的汉字起源于3A数字 B标记 C图画 D生产工具38隋唐时期的楷体名家是欧阳询 颜真卿 怀素 张旭 柳公权A B C D39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40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

10、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41. 在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手持竹筒高声吟唱“四海皆兄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含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42.某班在模拟稷下学官诸子辩论的场面,其中代表墨家的同学说A.“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3. 春秋战

11、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A. B. C. D.44.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A董仲舒 B王阳明 C孔子 D王夫之45.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特别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里的“天理”是指A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B社会道德和人的品行 C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D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46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47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

12、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 B民贵君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48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此材料出自 A 诗经 B 离骚 C楚辞 D 上林赋49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诗句的体裁是A汉赋 B乐府 C楚辞 D元曲50. “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民主与科学 民主共和 君主立宪 马克思主义 A B C D51.林则徐魏源首倡的“新思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A迫使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 B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D启迪了人们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5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A以“自强”和“求学”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53. 汉字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