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45759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肠阿米巴病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肠阿米巴病溶组织内阿米巴同工酶编码基因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全球每年至少有 411 万人死于严重的阿米巴结肠炎和(或 )肠外脓肿,但人们也早就知道,很多人感染了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并不出现症状,感染可自然消除。Brumpt 在 1925 年曾提出所谓的 Entamoebahistolytica 应分为 2 个独立的种。一种为 Entamoebadysenteriae,可引起肠阿米巴病;另一种为Entamoebadispar,不能引起疾病。但 Brumpt 假说长期来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70 年代

2、以来,随着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性的深入研究,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确实存在两个独立的种群,它们的形态完全相同,但致病性却截然不同。 一、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同工酶谱有着明显而稳定的差异 Sargeaunt1分析比较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6000 多个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离株的同工酶谱。根据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L- 苹果酸辅酶氧化还原酶(ME)及己糖激酶(HK)4 种同工酶电泳区带的数量、分布及电泳速度,可将所有虫株分为若干个酶株群:从有症状、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的患者分离到的虫株分属于酶株群、等 6 组,是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种群,其主要标志是 PGM

3、有 带、无 带,2HK 的电泳速度最快;从无症状、血清抗体阴性的带囊者中分离到的虫株则分属于酶株群、等 10 个组,是非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种群,其主要标志是 PGM 有 带、无 带,HK 的电泳速度最慢;有小部分无症状带囊者的感染虫株属于致病性酶株群,但其血清阿米巴抗体为阳性,这些带囊者处于侵袭性阿米巴病的潜伏期。Gathiram 和 Jackson2在南非德班阿米巴病流行区进行的同工酶谱分析亦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并发现了两个新的酶株群,即不致病的酶株群和致病的酶株群。虽然就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同工酶谱的稳定性有过争论3 ,但大多数学者最终认定,同工酶分析对于鉴别溶组织内阿米巴虫

4、株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致病性酶株群中,酶株群的分布最广,毒力最强,可使宿主的肠壁细胞坏死,引发溃疡或肠外脓肿;酶株群的毒力也很强,也可引发肠壁溃疡和肝脏损害,但主要在印度人群中传播4 。 二、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膜抗原及毒力蛋白存在明显差异 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膜上有特异性的30000、66000、96000、125000 等表面抗原。Blakely 等5用人免疫血清和 Westernblot 比较了 15 个致病株(酶株群分别为、)和 13 个非致病株(酶株群分别为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表面抗原,发现所有致病虫株都有可被人免疫血清识别的 30000 表面抗原,而所有非致病虫株

5、的表面没有此抗原。3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虫株的滋养体还能分泌某些毒性蛋白,如可溶解宿主组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6 ;可与哺乳动物靶细胞膜上糖萼中的半乳糖或乙酰氨基半乳糖胺(Gal/GalNAc)发生受体样结合,从而使滋养体黏附于靶细胞上的黏附素7 ;可改变靶细胞膜通透性的成孔肽(amoebapore)等8 。 三、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编码基因存在明显差异 Clark 等9证明了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核蛋白体基因(rDNA)不同 ,他们比较了两群阿米巴的 rDNA 的 12 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结果发现所有 18 个致病株的 rDNA 完全相同,与 13 个非致病株的图谱截然不同。他们还将克隆出

6、的一段长780bp,含有 RsaI、DdeI、XbaI 及 Sau961 酶切位点的致病株和非致病株 rDNA 片段加以比较,发现有 17(2.2% )个位点不同,其中 12 个为转换点突变,4 个为颠换点突变,1 个为插入/ 缺失点突变。Tachibana 等10证明了致病株和非致病株编码 30000 蛋白的基因片段的酶切图谱亦不相同。当比较致病株 HM-1:IMSS 和非致病株 SAW142 这段基因的扩增产物的序列时,发现两序列 399个核苷酸中有 5.5%(22 个)的差异,使其所编码的 132 个氨基酸中有 4.5%(6 个)的差异。更有一些作者在比较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其他基因的同源

7、性时发现,它们的差异多达 12%15%;而 Edman等11比较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 125000 抗原的同源性时发现,其氨基酸序列有 12%13%的差异,那么其编码基因的差异就更大了。 4上述这些利用两群溶组织内阿米巴的酶、抗原、DNA、RNA生物大分子所取得的研究结果是分子分类学的重要证据,足以证明Brumpt 假说的正确性。因此,在 1993 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大多数学者同意对溶组织内阿米巴重新分类,将原致病性种群仍命名为 Entamoebahistolytica,而将非致病性种群命名为Entamoebadispar12 。虽然经 WHO 重新定义的阿米巴病仍然表述为“凡被溶组织内阿米巴

8、感染,无论有无症状,都称为阿米巴病” ,但这里所谓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已经具有新的含义13 。据此,WHO 专家会议对肠阿米巴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和方向13: 1诊断:(1)从新鲜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或从活检组织中查到滋养体是确诊肠阿米巴病最可靠的依据。 (2)从粪便标本中仅查到大小为 10m16m 的 14 核包囊时,应报告为溶组织内阿米巴/dispar 内阿米巴感染。此时即使感染者有症状,亦不能据此就诊断为肠阿米巴病。应采取特殊的病原学检查确定感染虫株的种类。有症状的溶组织内阿米巴/dispar 内阿米巴感染者,若有流行病学史(与阿米巴肠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9、或阿米巴病暴发性流行)及血清学检测到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应疑为肠阿米巴病患者,否则必须寻找引起感染者腹泻的其他原因。 (3)可用于鉴别感染虫株种类的方法有同工酶、聚合酶链反应(PCR) 、DNA 探针、粪抗原检测等,但这些方法仍需加以改进14,15 。 2治疗:肠阿米巴病一经诊断,即患者确实被溶组织内阿5米巴感染,不论其有无症状,即应治疗。有症状者应采用杀组织内阿米巴类药物,随之再以杀肠腔内阿米巴类药物治疗。用杀组织内阿米巴类药物治疗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恰当的。任何仅鉴定为感染了dispar 内阿米巴的人,包括男性同性恋者、从流行区返回的旅游者、孕妇及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则无需进行治疗。

10、 3流行病学:以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群中 90%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无任何症状。这显然是将大量的 dispar 内阿米巴感染计算在内的结果,不能反映人群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真实情况。尽管已有一些新的调查报告16 ,但有关溶组织内阿米巴无症状携带者的发生率、其发展为侵袭性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对健康者传播的频度、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某些亚群是否比另一亚群更易引发侵袭性阿米巴病等资料尚十分缺乏。阿米巴病的免疫预防亦值得探讨17 。参考文献 1SargeauntPG.ThereliabilityofEntamoebahistolyticazymodemesinclinicaldiagnosis.par

11、asitologyToday,1987,3:40-43. 2GathiramV,JacksonTF.FrequencydistributionofEntamoebahistolyticazymodemesinaruralSouthAfricanpopulation.Lancet,1985,1:719-721. 63MirelmanD.EffectofcultureconditionsandbacterialassociatesonthezymodemesofEntamoebahistolytica.ParasitologyToday,1987,3:37-40. 4SargeauntPG,Bav

12、ejaUK,NandaR,etal.InfluenceofgeographicalfactorsinthedistributionofpathogeniczymodemesofEntamoebahistolytica:identificationofzymodemesinIndia.TransRSocTropMedHyg,1984,78:96-101. 5BlakelyP,SargeauntPG,ReedSL.Aimmunogenic30-kDasurfaceantigenofpathogenicclinicalisolatesofEntamoebahistolytica.JInfectDis

13、,1990,162:949-954. 6QueX,ReedSL.TheroleofextracellulercysteineproteinasesinpathogenesisofEntamoebahistolyticainvasion.ParasitologyToday,1997,13:190-194. 7PetriWAJr,JacksonTF,GathiramV,etal.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strainsofEntamoebahistolyticacanbedifferentiatedbymonoclonalantibodiestothegalactose-

14、specificadherencelectin.InfectImmun,1990,58:1802-1806. 8LeippeM,BahrE,TannichE,etal.Comparisonofpore-7formingpeptidesfrom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Entamoebahistolytica.MolBiolParasitol,1993,59:101-110. 9ClarkCG,DiamondLS.RibosomalRNAgenesof“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Entamoebahistolyticaaredistinc

15、t.MolBiolParasitol,1991,49:297-302. 10TachibanaH,IharaS,KobayashiS,etal.DifferencesingenomicDNAsequencebetween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isolatesofEntamoebahistolyticaidentifiedbypolymerasechinreaction.JClinMicrobiol,1991,29:2234-2239. 11EdmanU,MerazMA,RausserS,etal.Characterizationofanimmuno-dominan

16、tvariablesurfaceantigenfrompathogenicandnonpathogenicEntamoebahistolytica.jExpMed,1990,172:879-888. 12DiamondLS,ClarkCG.Aredescriptionof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EmendedWalker,1911)separatingitfromEntamoebadisparbrumpt,1925.JEukaryotMicrobiol,1993,40:340-344. 13WHO.Amoebiasis.WklyEpidemiolRec,1997,72:97-99. 814HaqueR,NevilleLM,HahnP,etal.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