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313547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原生)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无关,是地球环境及宇宙环境等物质交换及能量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人为(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时对地球环境的干预而产生的。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典型的如太湖蓝藻污染,青岛浒苔侵袭等。环境自净作用: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1 )物理净化: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作用将污染物净化。(2 )化学净化:环境自净的化学反应有氧化和还原、化合

2、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3 )生物净化: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环境影响评价: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前,对工程的选址、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噪声影响。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关系以及地质作用与人类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地质学新的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地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指数:它是依据环境标准用数学方法求得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是无量纲的分单要素指数与综合指数两种,前者只能作单要素对环

3、境影响的评价,后者是多因素对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污染指数 是依据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用数学方法,求得得环境污染程度得的数值。与环境质量指数一样,无量纲,分单要素指数及综合指数。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引起环境系统和功能 的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生物的死亡、人类的致病、致癌、致畸、致突变及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环境化学效应是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酸化、水污染、光学烟雾等。环境物理效应是指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温室效应、地面沉降或塌陷、噪声等。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

4、,各个种群数量的比例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牌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生态平衡。这种平衡稳定状态被破坏,称为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降解,在土壤、水体及废水处理系统中,需氧微生物对天然和合成的有机物的破坏或矿化作用称为生物降解。结果可使复杂的有机物变为简单的有机物,或者变为无机物;完全降解的最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可分为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后者是地下水危险的污染物。食物链:一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以这种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链称为食物链。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 ,可逐级浓缩微量有毒物质,使其达到很高的浓

5、度,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污水一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三个级别中的第一级,主要任务是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调节废水的 PH 值。污水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三个级别中的第二级。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进行二级处理,以除去污水中大量呈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氧化物、硫化物等,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污水三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三个级别中的最后一级,是污水高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措施。城市垃圾填埋:利用坑洼地带填埋城市固体垃圾的一种方法它既可处置废物,又可覆土造地,保护环境。分三种填埋方法:(1)卫生填埋。倾倒一层城市垃圾(厚 60 厘米) ,将其压实,上覆厚

6、15 厘米的土、沙或粉煤灰,如此反复,最后覆以 90-120 厘米的表层土。(2)压缩垃圾填埋。将垃圾压缩后回填,可防火,防孳生蚊虫,分解缓慢。(3)破碎垃圾填埋。将垃圾破碎减小体积后再填埋。填埋场地最低处应高出地下水位 3 米以上,填埋场应采取防渗和排气措施。填埋场封闭后可作绿化场所使用,不可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物。酸雨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我国的酸雨属硫酸型的,多出现在南方。 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大气颗粒物 PH 低,对酸雨的缓冲能力低,易形成酸雨。危害主要表现在使地表水酸化、土壤酸化 、腐蚀建筑物、影响人类健康。富营养化:在人类

7、活动影响下,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 :水体中能被氧化物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生化需氧量:在地面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它以每升水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表示。致癌作用: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畸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人或动物母体影响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称为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

8、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1.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概念以水文地质学,特别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学科。它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研究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研究人为水文地质环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而且研究人为开采地下水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环境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公认的有:地下水水质(包括天然的和污染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是我国环境水文地质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争议的有:地下水大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矿区疏干引起的地面塌陷,液体及固体废物排放引起的水文地质问题。确定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内容的原则:凡是水文地质因素为主

9、导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才应列为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可分为天然的(原生的)和人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两部分。 前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环境及土壤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 后一部分研究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地下水水质恶化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废物排放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天然(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研究天然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与人类健康(主要是地方病)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生命必须组分和有毒有害组分的来源、迁移、聚集规律;研究地方病和异常生理状态分布与水土环境关系,配合医学部门研究病因及防病技术,寻找优质水源,进行天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0、。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为三大类:(1 )人为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水质恶化。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来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的分布、迁移、转化和聚集机理和规律,地下水污染预测,地下水质量评价、水文地质环境(包括含水层、隔水层及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地下水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2 )人类活动引起水文地质环境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草原退化、盐渍化、沼泽化等。(3 )废物排放处理带来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大自然对各种废物有关巨大的交货能力,为们已经逐渐把它作为天然的处理场。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设计最合理的系统,选择最优的处

11、理地点,其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最优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地表环境、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上篇 原生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一、地方病的分类生物源性、化学元素性、生活方式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因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过量、缺少或比例失调引起的疾病,也称为地球化学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碘缺乏病等。 研究内容(1)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天然水的循环条件和分布规律。(2)研究天然水中元素的来源、迁移、富集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对那些生命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要进行重点研究。(3)研究天然

12、水及各种水体中有机质的组成、来源、迁移、富集规律,及其对无机元素的影响。(4)研究人群中各种地方病和异常生理状态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土环境的关系,找出最相关的因素,紧密配合医学部门进行病因研究和实验性预防。(5)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探索健康饮用水水质标准。制订出生态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及治理的规划。2.1 自然环境中元素的迁移1.元素迁移的形式和强度迁移的三种形式(1)空气迁移:O H C N I 等,以气体分子的形式进行迁移;(2)水迁移:以离子、络离子、分子、胶体等状态在天然水中迁移的元素;(3)生物迁移:元素迁移的强度水迁移系数:指某一化学元素在天然水矿物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与水流通过的岩石、

13、风化壳或土壤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之比。水迁移系数越大,元素的迁移能力越强。其数值高低,主要取决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生物、气候条件及风化、成土作用的特征等,是衡量化学元素在天然水中迁移能力强弱的一个相对指标。根据水迁移系数可建立各种化学元素迁移强度序列。按迁移强度的分类:(1)强烈淋出的元素(2)易淋出的元素(3)活动元素(4)惰性的元素(5)实际上不活动的元素同一种元素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强度是不同的2.2 影响元素迁移的内在因素1.化学健性质离子键型化合物比共价键型化合物更容易迁移。2.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1)元素的化合价 (2)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3)离子势2.3 影响

14、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1.环境的 PH 值:土壤和天然水的 PH 值(1)土壤的 PH 值酸度的分类:有效酸度和潜在性酸度H+的来源 :铝硅酸盐矿物的水解;CO2 溶于水后形成的碳酸分解;离子交换作用和有机酸的离解。土壤的 PH 值通常在 311 之间。分为强酸性土、酸性土、弱酸性土、中性土、弱碱性土、碱性土、强碱性土七个等级。(2 )天然水的 PH 值 主要受风化壳酸碱度、腐殖酸和植物根系分泌出的有机酸等因素的影响。它与土壤带的 PH 值相吻合。2.氧化还原环境V、Cr、S: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易溶的钒酸盐、铬酸盐和硫酸盐而富集于土壤和水中;在以还原作用占优势的腐殖环境中,形成难溶化合物,难以迁移。

15、2.4 腐殖质在环境中的形成、分布与作用1.概述腐殖质,又叫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是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它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胶体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2.形成过程: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种形态和状态的有机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各种简单的化合物;第二阶段为合成阶段,即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将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质的单体分子,进

16、而再通过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复杂环状化合物。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3.腐殖质对元素的迁移富集作用(1 )有机胶体的交换吸附作用(2 )腐殖酸对元素的螯合作用和络合作用(3 )絮凝作用和胶溶作用2.3 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条件与元素的迁移1.气候条件与元素的迁移气候因素 水热条件 地球化学作用2.地质条件与元素的迁移地质构造和地貌对元素的迁移有重大的影响。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带及地方病病带自然地带:是在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以气候生物土壤等地带性因素为主要依据,在陆地表面划分出来的带状自然区域。它沿纬度递变,近乎纬线平行延伸。每一个自然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特征的土类,并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相似的温度和水分组合,其合理土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也大致相似。3.1 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地带性特征1.酸性弱酸性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气候较为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