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272735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工作总结我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从 10 月份开始到11月 6日止,已全部结束,这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经过各个学科组的初选,共有九位青年教师进入决赛。我们经过认真评比,现评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获得者是邹文旭、区瑶等两位老师;二等奖获得者是周荔、林芳文、覃江丹等三位老师;三等奖获得者是梁聪、廖妍燕、欧洁全、王雅媛等四位老师。在此,我谨代表竞赛课评委对九位青年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贺,感谢他们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祝贺他们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了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总结经验教训,肯

2、定优点与指出存在的缺点,我在这里代表学校的评委,对九位青年教师的竞赛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与点评,以供大家作为参考。先说优点:一、突显了课改新的理念和学科特色。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大包干、满堂灌的现象,在九位青年教师的竞赛课活动中基本上消失了。起码在九位青年教师的竞赛课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教师的大包干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转变,由一言堂向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转变,由学生的零思考向思维的多元碰撞转变。在体现学科教学特色方面,林芳文和周荔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揣摩与品味语言,尤其是周荔老师目的明确地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非常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邹文旭和欧洁全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

3、层层推进的思维能力训练,区瑶和覃江丹让学生在小节目表演的习得中学习语言,廖妍燕老师在上天气和气候一课时,组织学生采用辨认气候符号与当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活动中传授地理知识,梁聪老师在与学生的问答中传授生物知识,王雅媛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学唱青春舞曲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演唱组合与音乐的魅力。应该说,九位青年教师在突显学科教学特色方面都各有所长。二、重视人文教育与熏陶,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林芳文老师讲伤仲永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方仲永”,从而让学生懂得为学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和虚荣心的道理。邹文旭老师上锐角三角函数一课时,设置了“活动筋骨”、“披荆斩棘”、“小览天下”、“挑战极限”和“登峰造极”等

4、五个学习板块,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得到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的意志和信心自我提升的过程。欧洁全老师上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时,以“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迎接困难的挑战。周荔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努力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吟读、品读和说读中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很明显,这些老师都希望能在教书中自然而然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三、重视基础,学思结合,对话互动,联系生活。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既有对静态知识的接受学习,也有对问题的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

5、活动中,有师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与活力。有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林芳文老师在上伤仲永一课时,对字词的音、形、义落实得很具体。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英语课、音乐课、地理课和生物课,我们的青年教师都基本上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他们在课堂上都努力运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他们都努力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例如,廖妍燕老师在教授天气与气候时,课堂上组织学生当小小天气预报员,既让学生学习了地理气候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梁聪老师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分析、归纳动物先天性行

6、为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四、创设情境,表演节目,生动直观,激发兴趣。区瑶和覃江丹老师组织学生英语小节目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抓住了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廖妍燕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当小小天气预报员,王雅媛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才艺表演,学唱青春舞曲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在表现自我中过一把瘾,满足他们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五、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邹文旭老师上锐角三角函数一课时,设置了“活动筋骨”、“披荆斩棘”、“小览天下”、“挑战极限”和“登峰造极”等五个学

7、习小板块,最能体现出在教学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特点。林芳文老师上伤仲永,周荔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品味、质疑问难,同样体现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特点。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个角度看,青年教师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借此机会,我非常真诚地希望我们年轻的老师,能够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品味,质疑问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争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与作为。在充分肯定九位年轻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竞赛课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如实地指出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

8、缺点和不足,这并非是吹毛求疵,而是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目的是为了年轻的老师更快地成长和进步。后说不足:一、只关注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对学情,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如何,教师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尤其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做一些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双基”能力人人过关。尤其是理科教师是否更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做练习题的训练,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希望理科老师要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二、个体思维活跃,但多元思维碰撞的机会太少,课堂气氛不够

9、活泼。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只能得到一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之后,得到的却是不止一种思想,而是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思想。只有思维出现多元的碰撞之后,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课堂气氛才会更加活跃,教与学的活动才会不断推向高潮。破解这个困局的方法应该是教师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更多探究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思维碰撞的机会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种现象在年轻老师们的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三、教法相对单调,教师的点评力度不够,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方法太少,对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梁聪老师的生物课只是使用了一种教法,那就是师生之

10、间的简单问答法,从这种简单问答的教法可以看出,明显是被传统教学的观念束缚住了手脚。梁聪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没有向学生展示直观与动态的影象画面,我想,如果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直观与动态的影象画面,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是否会更深刻一些,学习的兴趣是否会更浓厚一些,课堂气氛也是否会更热烈一些呢。在课堂上,是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完全掌握了呢?是不是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做到一清二楚呢?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不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去质疑问难呢?除了周荔老师外,其他八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力度也明显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方法也太少

11、。在这样的学习场里,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就会受到严重的削弱。四、思维训练的深度不够,情感熏陶、人文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听了廖妍燕老师的地理课,梁聪老师的生物课,欧洁全老师的数学课,我们总觉得有一种思维训练的深度、力度与梯度不够的印象。有人认为这与他们选题太浅有关,我对这个观点不是很同,我认为,这恐怕与他们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的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林芳文老师讲伤仲永一课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作者写作伤仲永一文的真实意图,让学生深入地讨论“方仲永的悲剧可以避免吗?制造方仲永悲剧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担?”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拓展与挖掘,课堂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否会更厚重

12、一些呢?周荔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人文精神与思想感情的内涵不够厚重,与杜甫诗歌作品的内涵不相匹配,这不是由于思维训练的深度不够,而是由于教师在知人论世方面研究得不够透彻,教师对杜甫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作品的内涵把握不够深刻,因而在引领学生朗读、吟读、品读和说读的时候,没有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近杜甫、感悟杜甫、对话杜甫,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句话,还是学生没有被杜甫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感动,学生虽然已经动口、动脑,但却没有达到动情与动心的程度。虽然说,周荔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的难度很大,但我总觉得这不应该作为回避存在问题的理由。周荔老师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她的教学语言很简练,完全没有多余的废话,但她在这节课中没有上出像秋风秋雨般扑面而来的激情,令人感到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