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252717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1 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优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京邮电大学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发展,引领和支撑“创新型”高校建设和2022年远景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一、学校现状与规划基础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

2、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信息产业部部级培训基地及“亚太电信组织”(apt)培训基地之一。“十五”期间,学校化挑战为动力,不仅顺利完成从部管到部省共管的管理体制转型,而且立足信息技术,拓展学科领域,完成从通信类单科高校到多科性高校的转型,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创新,逐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大跨越(XX 年仙林新校区投入使用),综合实力的大跨越(以 XX 年大学成功更名为标志),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

3、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强调内涵建设,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学校根据党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确立了“三个增强、两大突破”的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的突破,国家重大教学和科技奖的突破。(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为把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整合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在进行多次内部管理体制研讨、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的需要,对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结构

4、性的调整,形成校、院(系)二级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体系。调整后的教学科研机构包括10个学院、3 个系(部)、4个教学服务中心、5 个研究所。南京邮电大学稳步提高本科招生数量,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截止 XX 年底,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近 2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 114人;硕士研究生 1438 人。本科生10274 人。另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学生 6169 人。学校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已与4 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备忘录。南京邮电大学纽约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的筹办,将在学校多层次办学的道路上再迈出新的一步。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现有三牌楼、仙林、小行三个校区,

5、占地面积达2385.6 亩。三牌楼校区兴建的综合科研大楼、科学报告会堂于 XX 年投入使用。在充分挖掘老校区潜力的同时,加快建设仙林新校区。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于 XX 年破土动工,XX 年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新校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 12.46亿元,建成教学科研楼面积136000 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 177000 平方米,食堂总面积36000 平方米,青年教师公寓楼16000 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 19.3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1.6 亿元)。现有实验室44个,主要仪器设备15000 台(套),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达267 套。图书馆收藏各类实体文献共计28.6 万

6、种近90万册(件),电子文献数据库 17个;按每年每种电子期刊折合一册计,数据库资源折合54.59 万册,供网上查阅浏览馆藏信息达 450 gb(不含外网数据库)。校园网络主干带宽也由“九五”末的 155mbps提升到 10gbps。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南邮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通过“三大调整、两个提升”,即调整办学思路、调整服务面向、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1998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的提升(1999 年在校生过万人)。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学科和专业布局调整,使人才输出紧密跟踪信息产业链和服务链

7、的延伸,成为各通信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摇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共有 5个博士学科、专业,18 个硕士学科、专业。设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中14个二级专业类别的34个本科专业、7 个专科学科专业。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 个,省级品牌专业 1个

8、和特色专业3 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 个和特色专业建设点4 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在 4个领域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权(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光学工程)。学校将以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学科发展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向各学科领域积极渗透;始终关注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锻造,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优秀的人才输出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总量、项目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XX年学校出台关于给予纵向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的有关规定后,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

9、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XX年学校决定加大校科研基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对现行的校科研基金计划进行重组,设立攀登、创新、青蓝三类项目,明确校科研基金资助的重点对象和拟实现的目标,着力提高我校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九五”以来,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 15143.83万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 1343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包括863 项目主持 20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40 项)、省部级项目 230项;其中多项处于国内领先、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共有 42 项成果申请专利,已有 10 项获得专利授权;出版专著66 部,累计发表论文 3434 篇,其中 si 收录 55 篇

10、、ei 收录 363篇、istp收录57篇。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总数为“九五”期间的 4倍。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有效期到 201X 年12月),XX 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教司颁发的“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多次获得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和江苏省的优秀期刊称号,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 ei 数据库等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被定为省“一级刊物”。(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关键,通过多种渠道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调整引进政策,加大引进

11、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校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多次成功举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国际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交流学术成果。同时学校也累计选派了数百人次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前,学校教职工1493人,其中专任教师810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4.25%。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81人,占专任教师的10.0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218人,占专任教师的26.91%;博士学位获得者 9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11.98%;硕士学位获得者 394人,占专任

12、教师总数的48.64%。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合计 49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62%。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 岁以下的 410人,占教师总数 50.62%;35-45 岁的 218人,占教师总数 26.92%;46-55岁的117 人,占教师总数14.44%;56岁以上的65人,占教师总数8.02%。从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看,外校毕业的教师 611人,占教师总数的75.43%。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 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5人。“”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人,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人选 8

13、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5 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6人,3 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注重加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结合,不断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基于学科大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为止,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12 项,其中一等奖6 项,二等奖6 项;

14、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立“自主个性化学分”、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骨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优秀)课程 8门,省级优秀课程群 2 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18 本优秀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选题。在校本科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成绩喜人,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邮学子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夺得全国唯一的最高

15、奖“索尼杯”。1997 年以来,学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620余项,其中,国际奖 20 项,国家奖130 余项,省部级奖470 余项。“十五”期间,我校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率年均达到20.82;博士生就业率100,硕士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 90以上。过去的岁月已成为历史,未来的篇章要靠我们去谱写。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师资队伍建设还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仍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

16、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的发展思路,坚持引领和支撑信息科技进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科技及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南京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目标定位:到建校 80 周年(2022年),把南京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为主体,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稳步开展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