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252696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资料小抄一、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2、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3、病因: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 Na+浓度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 L 的脱水。5、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以血浆 HCO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 pH 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缺氧:向组织和器官运送氧减少或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病理过

2、程。2、乏氧性缺氧:当肺泡氧分压降低,或静脉血短路(又称分流) 人动脉,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供应组织的氧不足。由于此型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故又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3、内生致热原:是指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4、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又称应激反应。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1、休克:是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3、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2、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3、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4、心功能不全:是指在各种致病凶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5、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1、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要的气体交换,

4、以致 PaO2 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PaCO2 的升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2、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不伞的失代偿阶段。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静息状态吸人空气时,Paq 低于 60mmHg(8kPa),伴有或不伴有 PaCO2 高于 50mmHg(6.6kPa),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呼吸衰竭。3、肝肾综合征:肝功能衰竭时所发生的肾功能衰竭,真性肝肾综合征是指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所发生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及重症肝炎所伴随的急性肾小管坏死。4、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临床上以少尿、氮质血症以及水盐代谢障碍、酸

5、碱平衡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5、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二、单选题1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D疾病的诱因 2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3死亡的概念是指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的停止4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C脑死亡5体液是指 B体内的水与溶解在其中的物质6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 ADH 分泌7下列哪一类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8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9给严

6、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 C水中毒10水肿时造成全身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11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B代谢性酸中毒12低钾血症时,心电图表现为 AT 波低平13下列何种情况最易引起高钾血症 D急性肾衰少尿期14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均可引起 D心律失常15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16血液 pH 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DHCO3-/H2CO3的比值17血浆 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可见于 B代谢性碱中毒18代谢性碱中毒常可引起低血钾,其主要原因是 C细胞内 H与细胞外 K交换增加19某病人血 pH 725,PaCO2 93kP

7、a(70mmHg),HCO3- 33mmol/L,其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B呼吸性酸中毒20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述哪个系统的功能障碍最明显 A中枢神经系统1影响血氧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D血氧分压2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可造成 B 乏氧性缺氧3下列何种物质可使 2 价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C亚硝酸盐4血液性缺氧时 D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降低5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D氰化物中毒6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主要与哪一代谢产物有关 E腺苷7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E伤寒8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产 EP 细胞9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

8、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上升10高热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D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11发热时 C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12高热病人较易发生 D高渗性脱水 13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作用是 D稳定溶酶体膜 14热休克蛋白是 A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15关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错误的是 D碱中毒16DIC 的最主要特征是 D凝血功能紊乱17 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是通过活化 BXII 因子18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 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19 DIC 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20 DIC 晚期病人出血的原因

9、是 E纤溶系统活性 凝血系统活性1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C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2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3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4 “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5 “自身输液”作用主要是指 D组织液回流多于生成6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7休克晚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E不灌不流8较易发生 DIC 的休克类型是 D感染性休克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 A细胞膜10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最易受损害的器官是 E肾11下列哪种因素不会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D低钠灌注液12自由基损伤细胞的早期表现是 A膜损伤13再灌注

10、期细胞内钙超载的主要原因是 A钙内流增加14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中不包括 E引起血管阻塞15最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是 A心16最常见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是 D室性心动过速17下列哪种再灌注条件可加重再灌注损伤 A高钠18关于心脏后负荷,不正确的叙述是 B决定心肌收缩的初长度19心力衰竭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20心功能降低时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B心力贮备降低1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E慢性支气管炎2胸内中央气道阻塞可发生 A呼气性呼吸困难3一般情况下,弥散障碍主要导致动脉血中 E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不变4ARDS 的基本发病环节是 D弥漫性肺泡- 毛细血管膜损伤5对有通气障碍

11、致使血中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给氧治疗可 E持续给低浓度低流量氧6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障碍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7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肠腔内胆盐量增加8肝性脑病时血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来源是 A肠道产氨增多9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E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10肝性脑病患者血中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的机制是 E骨骼肌对支链氨基酸的摄取和分解增强11下述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中最为常见的是 A消化道出血1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易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C血小板数量减少13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 C休克14引起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 D输尿管结石15急

12、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水代谢紊乱的主要表现是 E水中毒16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 B高钾血症1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代谢性酸中毒18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出现多尿的机制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19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 B夜尿20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 B血磷升高,血钙降低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因果交替规律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并不都是原始病冈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出现的连锁反应。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

13、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相互转化,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车祸时机械力造成机体损伤和失血,此时机械力是原始病冈,创伤和失血是结果。但失血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心输出量的降低,心输H 量降低又与血压下降、组织灌注量不足等变化互为凶果,不断循环交替,推动疾病不断发展。疾病就是遵循着这种因果交替的规律不断发展的。在因果交替规律的推动下,疾病可有两个发展方向:良性循环:即通过机体对原始病因及发病学原因的代偿反应和适当治疗,病情不断减轻,趋向好转,最后恢复健康。例如,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得到维持,加上清

14、创、输血和输液等治疗,使病情稳定,最后恢复健康;恶性循环:即机体的损伤不断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例如,由于失血过多或长时间组织细胞缺氧。可使微循环淤血缺氧,但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2、试分析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的机制?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低渗,尿量不减,也不主动饮水,同时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转移。因此,细胞内液并末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减少明显,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症状。3、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系统血浆 H+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在:(1)心肌收缩力降低:H+ 浓度升高除使心肌代

15、谢障碍外,还可通过减少心肌 Ca2+内流、减少肌浆网 Ca2+释放和竞争性抑制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2)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的心律失常与血钾升高密切相关,高钾血症的发生除了细胞内 K+外移,还与酸中毒时肾小管细胞泌 H+增加而排 K+减少有关。重度的高钾血症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甚全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3)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H+增高可抑制心肌和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使血管的紧张度有所降低,尤其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为明显,但单纯性酸中毒不致引起明显的血管容量扩大和血压降低,而主要表现在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例如,在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使用缩血管药,往往会收到较好的升压效果。4运用第二章所学知识分回答问题(临床案例 21)一位 3l 岁的公司职员,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回家后还要准备第 2 天要用的文件,感到很疲劳,慢慢地养成了每天抽 23 包烟,睡觉前还要喝 2 杯白酒的习惯。在公司经营状态不好时,他非常担心自己工作的稳定性,晚上有时失眠。在公司刚刚进行过的体检中,他的各项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都是正常的。问题:你认为这位职员是健康的吗?这位职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