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201396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共安排 8 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五个 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 100 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 、六单元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第三部分是生活中常见的量,就是第五 单元认识 人民币。“空间与图形 ”领域安排一个 单元,即第二单元的认识图形,包括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遵照儿童 观察物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 细微的认知规律,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在这基础上认识

2、基本的平面图形是非常合适的。“统计与概率 ”领域安排一个 单元,即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继续认识简单 的统计表,重点仍放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 的数”“ 小小商店” 和“假日小队”。主要是 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 获得数学活动的 积极情感。下面就按这几大领域的内容进行各单元的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部分是认数上学期认识计数单位“ 一”和“十”,初步理解了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本学期在这基础上初步认识百位,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

3、数,会读、会写 这些数,并掌握数的组成和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1、教材中借助了两种主要的直观材料,一种是小棒,另一种是 计数器。利用小棒是在已经直观认识 1 捆是 10 根的基础上,先认识几捆就是几十,10 捆捆成 1 大捆,认识 10 个十是一百(P24),强调这里的“百”和“ 一” 、“十”一样是计数单位。再 认识几捆另几根就是几十几(P29)。 这样借助小棒的多少,学生很容易感受数值的大小。每部分内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马上引入计数器,计数器的优点是它已经引入了数位,教材在计数器上标出了计数单位,并用文字叙述了数位顺序(P30),有意识的渗透计数单位的认识。此外在练习中还用一

4、串珠子表示 1 个十,一摞木块表示 1 个十,一筒羽毛球表示 1 个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别是 P25 第 3 题,让学生自己把小球圈一圈,先构建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数数,这些都能加深学生 对计数单位的认识。2、本单元中还穿插了 p27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 p3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根据数的 组成来想。教材十分重 视 数的组成,如 P25 第 2 题直观认识几个十是几十,P26 第 5 题则抽象地认识整十数和 100 的组成。P30 的例题除利用计数器学习写数外,重点也放在数的组成上, P31 第 5 题,P34 第 1 题借助直观材料练习几十几的组成,P34 第 2 题则抽

5、象地利用数位知识写数。3、教材中还利用百数表的整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请老师们把书打开到p35。教材在呈现百数表时有三大特点:(1)让学生自己把百数表填完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序。(2)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发现规律,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3)让学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数表中框数,进而根据框中的一个数写另外三个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握数序规律。4、本单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用日常用 语表示两个数的相差状况的教学。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列入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数学内容紧密地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时应注意三点:

6、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教材在例题中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如 P39 例题中出 现了 38 和 34 两个数,以前我也拿这内容上过一节公开课,在试教过程中就发现两个数比较,学生不易说出正确的词来表示关系。后来在例题中加入一个数,如增加小狗做 85 个,然后两两比 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个 词语的含义。这样学生更容易说出 38 比 34 多一些,85 比 38 或 34 多得多。不要对四个 词语在数量上予以界定。这些词语不是严格定义的数学概念,不好量化。如“ 多得多”,究竟相差多少能叫“多得多”,没有严格的数量。45 比 10,可以说是“多一些 ”,也可以说是“多得多” ,就看在什么

7、样的环境中了,如 200、45、10,这三个数中一般说“45 比 10 多一些” ,再如 45、35、10,这三个数中一般说“45 比 10 多得多”。教材中一般是给定两个数,让学生说相差状况,或给出相差状况后在几个给定的数中选数,如 p39/试 一试,根据 “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先排除 54 这个答案,再逐步检验另两个答案,接着就拿 18 和 50、48 和 50 进行比较, “少得多”,所以 选18。要尊重学生的用语,如多一些,学生表达 为多一点点,多一丁点,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但课本上的四个 词语学生要理解。5、本单元最后还有一个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P44“说一说” 环节主要让学

8、生用学过的 100 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 “猜一猜”环节从一把蚕豆的粒数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数一数”环节把数数与校园里物体的个数、学生走一段路的步数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数感。“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二部分是计算,共 3 小部分。1、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计算教学一般是先创设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单元的三道例题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编排的。例 1 是小猴卖桃小兔 买桃的情景,解决剩几个桃的问题,例 2 是计算剩下的军号的把数,例 3 是小兔采蘑菇的情景,根据蘑菇的总个数和一种蘑菇的个数,求另一种

9、蘑菇的个数。例 1、例 3 是儿童喜欢的童话情境,例 2 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注意的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提供了能帮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的直观材料,这些直观材料对计算方法的思考能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以例 1 为例,由于 13 个桃,有 10个放在盒子里,3 个放在盒子外,当思考如何减去 9 个时,学生就有可能看着 图想到 9 个桃都从盒子里拿走,或先从盒子外拿走 3 个,再从盒子里拿走 6 个。 这种基于直观材料和生活经验的思考便会引发计算方法的探究。2、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0、(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如 3214,先算个位 2 加 4得 6,就在 结果的个位上写 6,再算十位 3 加 1 得 4,就在 结果的十位上写 4,随时写下口算结果。对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一条算理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些算理在口算时解决,可以把它运用到笔算中,所以教材先安排口算,再安排笔算,使口算为笔算服务,笔算又使口算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笔算学生比较容易错的是漏横式答案,如:p59 试一试。学生虽然会竖式计算,但容易漏横式答案。所以在教学 这部分

11、内容时,我 给学生编了口令:一摆二算三打勾, “摆”是摆竖式, “算”是算竖式答案,竖式答案也就是横式答案。 “打勾 ”是在写了横式答案后的一个重要步骤,目的是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写横式答案。竖 式计算中教师还要作必要的引导,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二是提倡从个位算起。但初步接触竖式计算时,因 为没有涉及进位和退位,所以有学生从十位算起,虽然结果正确,但会对后面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带来了不便,所以教材中提倡从个位算起。教材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还穿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 “求原来有多少的 实际问题”和“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 就是

12、学过 的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 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解决问题还出现了不同的叙述方式,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如 P49 例题,两个条件都告诉我们了,问题是“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很明显是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而有的 题 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 P49/1 图中的“ 还要拼 3 块”,P50/2 图中的“ 车上已经坐了 7 人”,P50/3 图中的 “桌

13、上还剩 12 个苹果”,这 些都是要学生自己找的条件。再如 P55 例题 ,告 诉我们一共采了 28 个桃,现在只剩下 6 个,问“ 吃了多少个桃”,要求出吃了多少个桃,只要从 28 个桃里去掉剩下的 6 个桃,用减法。但在 练习中就有了难度,如 P55/1,买足球付了 55 元,找了 2 元,问“一个足球多少元” ,这里找 2 元,就说明付的 55 元,去掉足球的价钱,还剩 2 元。也就是付的钱比 55 元少 2元,所以同样还是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只不 过换了一种叙述方式。再如“求相差多少的 问题”, P61 例题, 问“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或“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学生可以

14、通过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很快得出这类问题用减法计算,但在练习题注意变 式,就是 题中不出现“谁比谁多几”“ 谁比谁少几” 之类的句式。如 P63/5 已知“ 做了 24 件上衣,35 条裤子”, 问题是“ 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实际上就是“求裤子比上衣多几件”或“ 上衣比 裤子少几件”,P67/12 也是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 目时就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比多比少就用减法计算。另外,从 P49 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要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3、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的笔算教材分四段安排:1两

15、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安排了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假日小队” 。四段内容都是单独安排的,是因为每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进位原理,如 P76 例题,24+6,先算 4+6=10,再算20+10=30。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退位原理,如 P80 例题 308,借助小棒,明白可以先算 108=2,再算 20+2=2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 竖式中的进位处理方法,P85 例题,个位上 4 加 6 得 10,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如 P89 例题

16、,个位上 06 不够减,从十位退 1 是 10,然后再减。由于主要问题各不相同,所以都单独安排。笔算教学要在自主探索算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和退位处理方法,并附带解决计算顺序问题,完善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如 P85 例题进 位加先教学 34+16,仍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明白个位上相加满10 应向十位进一的道理,然后重点研究在竖式中满 10 进一怎样处理,即个位上怎样写,十位上怎样表示,并要强调在十位上的数相加 时,不要漏掉加 进上来的 1。 由于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时,学生感受不到从十位加起与从个位加起孰优孰劣,所以那时教师虽然提倡从个位算起,不少学生会不以为然,仍从十位加起。学过进位加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 p86 试一试,65+28,先加十位上的数好些,还是先加个位上的数好些,学生可以试一试, 讨论一下,使学生感到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 10 向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