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7182685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起名字,1、张解放、李胜利,2、马跃进、陈卫星、黄大庆,3、沈中华、施国庆,4、李卫红、毛卫东、马文革,社会的符号,5、鲁刘湘君”、“高源雨萌”、“丁雪斯娃”,社会生活,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邮电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导语分析】,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根本原因。,2、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4)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正在改变民众的社会生活。,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考点二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基本要求),1、服饰,2、饮食,1)传统的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变迁,居住:1)中国北

3、方传统民居:四合院 2)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 全欧化的新式住宅3)后来,中西合璧,男子留长辫女子缠足跪拜作揖“大人”、 “老爷” 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先生”、“同志”,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习俗,真题演练(2013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

4、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革(衣),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考点二 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发展要求),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外因:,2、内因:,(1)政治上:,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5、,政策的促进 (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2)经济上:,近现代工商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3)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1(2012四川文综卷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BC D,真题演练,2(2013山东文综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

6、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真题演练(2012江苏历史6)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

7、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传统守旧到逐步近代化的特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1、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4、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011江苏历史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

8、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9、,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木船、马车、轿子,古代:,近代以来,海:,陆,空:,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

10、期)、 电车(1906年天津) 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飞机(20世纪20年代),变化趋势:,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表现:,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2)电话的发展,1882年,民国成立后,20C80S后,截止2003年,(2009高考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

11、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A,(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B,考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大众传媒

12、之报业,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大众报业出现的作用: 丰富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成为宣传新思想、推动政治运动的武器,(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大众传媒之广播,大众传媒之影视,电影(1)概况

13、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中国第一部自主拍摄的电影:定军山(2)特点: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发展阶段。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大众传媒之网络,发展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产

14、生、发展: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影响: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009安徽文综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2009高考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高考题聚焦,B,A,(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C,(2007年海南卷)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