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179836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34567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一说法意味着教师扮演着( B )角色。 A.认知促进者 B.知识灌输者 C.行为训练者 D.学习引领者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指出,教师要成功地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真诚、接受和( B ) 。 A.公平 B.移情性理解 C.负责 D.博学 3.教师专业化的直接动因是( A ) A.教师职业仍然是一个“边缘专业 ”或“半专业”的事实 B.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C.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 D.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待遇非常低 4.在贝尔和吉尔伯特提出的教

2、师发展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教师发展包含三个维度,即(B ) A.态度性发展、功能性发展和动机性发展 B.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C.功能性发展、程序性发展和生产性发展 D.知识发展、能力发展和道德发展 85.卢梭指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卢梭这一论述实际是要求教师具有( A)能力。 A.移情能力 B.判断能力 C.反思能力 D.交往能力 6.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 A ) A.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 B.教师成长= 实践+对话 C.教师成长=经验+合作 D.教师成长

3、=情境+反思7.应用理性情绪疗法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核心是( A ) A.驳斥、去除教师抱有的非理性信念 B.减轻教师压力 C.提高教师的成感 D.发展教师的理性 8.美国学者瓦利总结出五种反思模式,如果教师以一个关怀者而非信息或知识的施与者的身份出现,其反思较少地关心学生在学业考试中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则这种反思属于( C ) A.技术性反思模式 B.缜密性反思模式 C.人格性反思模式 D.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 9.学生自己在成才之后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哪位教师、哪种教育因素造就了他们的才能,这说明教师工作具有( A )的特征。 A.影响界限不清晰 B.目标模糊 C.反馈滞后 D

4、.无边界性 10.“同伴互导”与“教学指导”最大的不同是( A ) A.同伴互导是同一层级教师之间的互助援助,教学指导是高层级教师对低层级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B.同伴互导主要采取相互听课的形式,教学指导主要采取“师傅”进行教学示范的形式 C.同伴互导不能在初任教师之间使用,而教学指导则是针对初任教师的 D.同伴互导多为非正式的,教学指导是正式的 二、填空题1.概括而言,教师专业共同体具有通透性、联结性、 ( 自组织) 、 ( 归属感)四项基本特征。 2.教学活动包含两大系统,即涉及“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内容)系统和涉及“怎么教”这一问题的(形式)系统。 3.教师行动研究包含以下五个基本环节:提出

5、研究问题、初步研究分析、制订行动研究计划、 ( 行动 ) 、 ( 成果展示与反思 ) 。 4.“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一著名命题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来的。 5.玛斯莱奇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是( 情绪衰竭 ) 、 ( 人格解体 ) 、 ( 低成就感 ) 。 三、简答题 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应该作哪些转换? .答: (1)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向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转变;(2)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现代知识传授者转变; ( 3)由“单一学科型教师” 向“跨学科型”教师转变; (4)由“知识的搬运工” 向“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转变。 2.

6、合作对于教师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积极意义与促进价值? 答:(1)合作有助于激发与强化教师的发展意愿; (2)合作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体反思的能力; (3)合作有助于促进学校组织学习。 3. 教师的行动研究在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那些基本原则 答: 1)问题要有研究价值; (2)问题要具有现实性; (3)问题要有科学性; (4)问题要具体明确; (5)问题要有可行性; (6)问题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4. 简要说明科瑟根(Korthagen)提出的 ALACT 教师反思模式。 9答: 荷兰学者科瑟根 (Korthagen)指出,教师反思的过程遵循五个主要步骤:行动(Action) 、回顾行动(Loo

7、king back on the action)、意识到主要问题所在(Awareness of essential aspects)、创造别种行动方案(Creating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ction)、尝试(Trial),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故而实际上成为新一轮反思的起点,这就是所谓的 ALACT 教师反思模式。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环套,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断地经由“反思”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5. 说明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在性质与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1)休伯曼和古斯基曾经指出,在充满多样性的教师发展领域里

8、,有着“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补缺”模式认为,教师存在某些质量上的缺陷,需要外部力量对其进行弥补或矫正;“成长”模式的教师发展则指伴随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持续性探究”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 (2)从性质上来说, “补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培训”模式的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的客体,而“成长”模式则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持续性探究,教师是发展的主体。 (3)从形式上来说, “补缺”模式一般为正规化、 “标准化”的教育和培训,而“成长”模式则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者分歧的要害还是在于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6.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做过一个因素分析,如果要

9、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需要涉及 108 个因素,而要把一个儿童培养教育成人,则涉及 1019 个因素。试用本课程所学理论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答 (1)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工作是复杂而充满挑战性的,因而教师职业应该成为专业,教师也应该成为专业工作者。 (2)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它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角色丛,只有同时扮演多样化的角色才能做好教师工作。 (3)培养人的工作涉及极其复杂的因素,因而教师应具备广泛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 1. 试用本课程所学的观点分析下述案例 老师,请不要太自我中心郭老师是前年刚从 XX 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第一年学校领导就安排她当班主任。在她

10、当班主任的第一学期末,她进行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让学生给班主任提意见。结果大出所料,全班 62 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老师提出了批评和指责。当她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毫不客气的批评问卷时,她的脸红了,手也颤抖了,她惊呆了一一原来我是这么一个坏人吗?同学们为什么说我太虚伪、太自我中心?她反反复复地回忆这一学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她批评过学生,向学生家长告过状,学生竟然认为这是老师没本事的表现,并且告诫老师不要再去打扰家长,说他们都很忙,自己的工作自己做,不要认为只有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所有的人都围绕着老师的工作转。她还告诉过一些同学不要跟 XX 同学交朋友,说他品德有问题。同学们不但没有照老师

11、说的去做,反而更加同情那位同学,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她帮助学生编排了一个节目,在全校元旦晚会上演出,并且获了奖。但很多学生都说老师选的节目他们不喜欢。他们喜欢“123”而不喜欢“雪绒花” 。但老师硬是逼迫他们遵从了自己的意愿,最后节目得了奖,老师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但同学们却说老师是多么自我中心,多么爱表现自己。他们多么想都能够参加演出,都能上台让自己的父母看看,可是老师就让 5 个人上了场,其他同学天天为他们忙碌,天天为他们腾场地,心里又是感觉多么委屈啊;她看着看着只感觉头脑发胀,眼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但她还得擦干眼泪,笑着走到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刚才看了大家所提的意见都很好,对我帮助很大

12、,希望大家以后有什么意见及时向老师反映,咱们共同把工作做好,把学习搞上去。回到宿舍里她自己却连饭都吃不下去,一个人委屈地哭了起来。 答:1)从教师能力的角度看,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移情能力,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教师的移情能力,指的是教师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前预期学生会有哪些反应、在过程中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反应、过程后猜想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应。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学生的内在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案例材料中郭老师由于缺

13、乏移情能力,表现得不够善解人意,导致许多同学对其工作不认可。 (2)从初任教师发展的角度看,通常而言,初任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并且初任教师的决策与行为常常为一些不恰当的教师信念所左右。郭老师作为一名初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明显经验不足,并且抱有“教师是支配者”的教育信念,这些都导致师生关系的隔膜与紧张。 (3)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总是不断地给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而问题意识正是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因此,我们可以说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通过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契机,成为教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案例

14、中学生通过回答问卷的形式给郭老师反思自身提供了契机,这也必然推动郭老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02.一位网友在某教育网站的论坛里写道:我曾见到一名数学教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但报纸,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不看。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对此,他很不解。 请问,为什么他“好心没得好报”?答:(1)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成通用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师实践知识四部分。 (2)扎实的学科专

15、业知识是一个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但不是惟一保证。其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并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尤其是当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程度,能基本满足学科教学所需时,其教学效果更取决于其他几方面的知识而与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关更小。 (3)通用性知识是指便于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具体包括哲学知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等。通用性知识能使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开阔的视野,现代教师只有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其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4)材料中的教师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但是其他知识,尤其是通用性知识的匮乏,必然削弱其教学效果 3. 黄老师做了将近 40 年的教学工作,可直到退休的时候仍然讲不好课,他的课一直都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是学校出了名的不为学生欢迎的教师。而与其同事且只有 9 年教龄的小郑老师的情形却很不一样:郑老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的教学也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捣乱,甚至有一次去上课时被学生拒之门外。这件事对她刺激较大,但庆幸的是她能从这件事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不是简单地抱怨学生或者自暴自弃。郑老师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主要做了这样一些事:听教师的课(不仅听专家型教师的课,也听新手教师或类似黄老师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