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1660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

2、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

3、学习。 ”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

4、,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

5、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

6、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 ;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

7、,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8、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浅议有效的观课议课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一、怎样进行观课议课。通过“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

9、,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差异。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要围绕一个问题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突显出来。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 1、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活动可以分成这么几步:(1)以教研组或教师小组为单位,确定观课议课主题。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艺术,教学方法与媒体的利用,课堂纪律控制与偶发事件处理,教师行走路线与肢体语言等。(2)与做课教师沟

10、通。观课议课教师与做课教师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做课教师的做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3)学习相关理论。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应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观课议课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学习。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学习理论。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为做课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4)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

11、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召集有经验的教师围绕主题、依据课堂要素 (教学策略、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师生互动等)、参照相关理论进行观课记录表的设计。设计时,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要便于教师操作。(5)课堂观察。观课者携带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工具进入教学现场。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6)课后议课。课后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

12、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 ;第二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组小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形成共识,最后是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针对主题作总结性发言,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 ,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2、观课议课活动的具体要求观课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看观课议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议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怎么“观” 、怎么“议”

13、就成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1)进入教学现场前要对观课议课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的界定、观察视点的确定、观察记录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做好教师分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2)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因为,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 。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3)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要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前边、中间,深入学生中间,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只有这样,观课教师才能直接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精神状态、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即

14、围绕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和问题,才能实现以学论教,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4)议课要议出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从行为入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探讨怎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从过程入手推测结果,探讨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联系等等。总之,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反思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追求更好的学习效

15、果。二、有效观课议课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二) 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 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当今评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一) 评课过程形式化。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过这样的评课、议课活动:参与者众多,可是发言者寥寥无几,很多甚至被迫发言,整个场面冷冷清清,

16、发言者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最后由主持者(或教研组长)做总结,也就提一点希望。这样的评课、议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了活动记录和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 评课内容表面化。在评课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位老师板书布局合理,思路清晰。”或者“这位老师教态自然,语言生动。”等等之类的。目光依然只停留在老师上课的行为表现上,甚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表现,也忽略了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合作。还有一些老师虽然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只停留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样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的老师触动都不大,帮助也不会多。(三) 评课结论两极化。一是虚假、说好话的方式,大家都多说优点,少说缺点,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客客气气,皆大欢喜。二是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一些教师在评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