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146712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第一篇: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简介及事迹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女,52 岁,台湾云林县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17 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17 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17 年起 2017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 ,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为了筹建建校的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 1万元

2、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 。11 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17 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感动中国 2017 十大人物张平宜张平宜事迹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 资深记者。2017年起至 2017 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平宜的颁奖辞: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

3、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 2 - 2 -柔软。 “荣誉代表期许,我要有更坚定的心!” “荣誉代表期许,我要有清澈的眼,更坚定的心!”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011 年度人物揭晓,张平宜成为 10 年来首位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台湾同胞。她在 3 日晚接受新华社驻台记者独家访问时说,她会坚持下去,凝聚两岸更多的爱心,帮助更多大陆偏远地区的孩子。张平宜是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过去十余年扎根四川凉山麻风康复村捐资助学。去年 7 月,新华社长篇报道了她的事迹。1999 年,时任 中国时报记者的张平宜走访了大陆西部几个麻风病康复村,就再也放不下对当地孩子教

4、育问题的挂念。不久,她离开新闻界,专心投入针对两岸麻风病人群体的公益行动。在考察了大陆各地 20 多个麻风康复村后,张平宜 “落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从此,张平宜常年奔走在台北和凉山之间,进行着一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 。她在台湾募集善款,为大营盘小学建起了崭新的教室、宿舍和花园式校园,向孩子们发放奖学金和生活补助,办起了营养餐。她和协会志愿者还常驻学校,协助老师教育和照护孩子们,并且在青岛为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的孩子开设了职业培训班。一路陪护这群特殊孩子茁壮成长,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个“台湾妈妈”赢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热爱与尊敬。 面对如今更多的肯定,她说:“这份荣誉

5、代表了社会的认可,而我更感受到了一种压力。我必须做得更好,要名副其实才可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耐心,我们需要更多人、更多力量的加入。 ”如今的大营盘小学已经扩建成- 3 - 3 -为一所 9 年一贯制学校,面向全凉山州 18 个麻风康复村招生,学生总数达到 330 余人。张平宜告诉记者,她希望未来能够推动这个“爱心行动”更加专业化,帮助凉山州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让他们更好地就学,并协助他们更顺利地迈向社会,实现就业。又到开学的时间了,张平宜很快将再次跨越台湾海峡,去到凉山深处的大营盘,还有青岛,去看望她的那些孩子们。采访过程中,她又开始念叨自己特别担心的几个孩

6、子:“教育的路很漫长,我会继续陪着他们!哪天,我做不动了,还会交给后来的人继续下去” 。众身受重伤,成了 植物人 。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 600 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 你好 、 是 、 累了 等几个简单的字。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2017 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17 年,全国妇联、云南

7、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授予罗映珍的颁奖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 4 - 4 -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

8、。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群体嫦娥一号研发团队,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 “嫦娥一号” ,是完全的 “中国制造”!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 30岁。副总指挥 34 岁,副总设计师 37 岁,总体主任

9、设计师 36 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 5 - 5 -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 月 7 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

10、于梦想成真。 “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彭长城)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大江后浪推前浪,丰田新穗赶旧穗。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靠的就是这新一辈(阎肃)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

11、。 (陈章良)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 后、80 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 6 - 6 -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 (王晓晖)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 2017 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 (纪宝成)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12、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刘姝威)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杜玉波)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简介和先进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简介和先进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个人简介:中国科学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201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22 年生于福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学院院士,1996 年被中

13、央军委授予“ 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17 年荣获 201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国际肝癌研究的重要开拓者、肝脏外科事业的重要推动者。1996 年,吴孟超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励近 40 项和各种荣誉 30 多项。创造了中国肝脏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7 - 7 -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出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进行世

14、界第一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率先提出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的“二期手术”概念等,以这些创造性的贡献和成就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的杰出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材料:编者按: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在与吴老接触半个月后撰写的这篇人物传记,把吴孟超院士放在中国历史上苍生大医的背景中去考量,追溯他的性格、心志、学识在 20 世纪的祖国如何形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人物,吴孟超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是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杰出院士,是拥有 55 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时值建党 90 周年,我们特首发此文

15、以飨读者。第一章这是个近乎神奇的人,他仿佛就是为了战胜侵害人类生命的肝癌,而来到这个世界。在他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一个中国医生做过一例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1960 年,他打破了这个零记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脏手术的外科医生。这年他 38 岁。至今,他已经做了1.4 万余例肝脏手术,这是个世无其匹的数据。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其中肝癌切除手术 9300 多例,成功率达到 9 8.5%,有近 30%的患者已活过了 10 年。迄今,如果肝癌手术后复发,人们更- 8 - 8 -觉得不好办了。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 45 年,今已 82 岁,仍然健在。

16、这些成就对于人类与肝癌的搏斗,无疑是巨大鼓舞。他有一双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显得精致而灵巧。他青年时期曾“下放”到黄土高原去搞医疗,也经历过知识分子都要参加的劳动,那是个讲究手里有老茧才光荣的年代,他劳动时总戴着手套,防止长茧。这在那时,不免要给他带来麻烦,但他觉得他这双手不是他自己的,是上苍给他要他给病人做手术的。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那双比女人的手更加细皮嫩肉的手。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更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配合他做手术的护士说,他的手指上长着眼睛。因为他做手术有时并不看腹腔,而是举头或闭目,他的手在患者腹腔内探索谁也看不见那手在里面做什么,却见他忽然就把肿瘤摘出来了。他今年已 90 高龄,仍然在做手术,最多时一天要做 3 台。这是真的,我目睹了他仍在主刀手术的全过程。他平日握笔的手有些儿微微颤抖,但只要一握住手术刀就不抖了。我还注意到他握笔的姿势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