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101100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2)D 中广口瓶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铜生锈时产生铜绿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22CO3 。【实验研究】4)铜和铁相比, 更易生锈,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比较研究】5) 若要清洗B 中铜丝表面的铜锈,可将其浸入 中。试写出除去铜锈的化学方程式 。【开放、探索研究】问题之四:你买过食盐吗?你注意了食盐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吗?对此可向学生出示下列问题进行探究:思考 1:你认为包装袋上的碘酸钾(碘元素符号为 I)的化学式为 ,其中碘的化合价为 。思考2: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精制碘盐包装袋上有这样的说明文字:“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请用有关化

2、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思考 3: 为什么包装袋上还注明要“密封贮藏”?请对照化学式,联系使用说明,大胆作出你的猜想。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的化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虽然有较大难度,但在老师指导下完全可以得出解答。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正是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而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这种大胆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更何况有些知识还

3、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呢?立足教材而不掬泥教材,忠于教材而不盲从教材,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相似课题,才能充分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就将受益终身。这样的题目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让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和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四、倡导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实验室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

4、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开放性。为了使探究深入一层,更进一步,我们成立了学生专题探究实验中心小组,每班 5人,共 40 人分成4 个中心实验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案例: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出问题: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红磷在瓶内燃烧,烧杯中的水倒流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 15,由此判定空气中的氧气约占15。为什么非要用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书上说,这是因为红磷在空气中易点燃,而且反应完毕后不会生成气体,以防止占据消耗的氧气体积,使实验失败。那么,可不可以使用其他物质来

5、完成实验呢?我的设想: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觉得可以用蜡烛来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设想既然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那么在消除空气中氧气的过程中,就不应该有其他气体生成,而蜡烛在空气中点燃(据: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样我们就考虑将二氧化碳通过一个化学反应,将它消耗除去。根据CO2+Ca2=CaCO3+H2O:,我们就考虑把书中用的水改为石灰水(澄清)。实验装置: 按照以上的设想,我设置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我们预计:随着二氧化碳不断与石灰水反应,石灰水会进入广口瓶,并上升到15刻度处。实验步骤:1) 将装置按计划组装好。2)将蜡烛点燃,迅速伸进广口瓶中,塞紧

6、橡皮塞。3)待蜡烛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铁夹,澄清的石灰水进入广口瓶中,并不时轻轻振荡瓶子(加速其与石灰水的反应速度)。实验现象:1) 点燃的蜡烛伸入广口瓶中后,一会儿,蜡烛熄灭,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且有少量烟放出。2)打开铁夹后,澄清石灰水迅速进入广口瓶,一会儿,石灰水稍稍变浑浊约有 115的体积。3)导管中有石灰水渐渐上升,慢慢进入广口瓶,将烧杯稍稍上举减小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强,使石灰水顺利进入广口瓶。再次观察,进入广口瓶的石灰水约占广口瓶略小于15的体积。分析原因:实验并不是很成功,进入瓶中的石灰水没有达到 15 的体积。思考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受时间限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还没有

7、反应完全,并且只是与澄清石灰水接触,反应速度较慢,瓶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消耗完;导管中有空气,与水一同被吸入瓶中,占据了一定体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其他气体,进入广口瓶中,相信在不断改进后,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一定会成功。(903班 罗婧奇 胡虓)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

8、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景,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

9、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t:Proverbs, hi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10、 language and ulture of a nation. The an reflet geograph, histor, 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essar to stud a nations proverbs hen e tr to stud its 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t differenes resulted from ultural differenes. This essa u

11、ses some tpial examples to pare and analze the differenes bet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al environment, 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al ulture, et. Proverbs are diffiult to translate beause of their distintive harateristis and their unique ultural bak

12、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e 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bined ith free translation. Ke 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ulture; ultural differenes; translati

13、on prin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overed b their proverbs.”Cut our oat aording to our loth; 2)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3)If I have lost the ring, 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

14、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9 年,第3 期:p.23。 武占坤、马国凡.谚语.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年.p.3。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X年.p.186。 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

15、用意义对比及翻译.龙岩师专学报,201X 年,第21卷:p.107。 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南平师专学报,201X 年,第22卷:p.92。 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龙岩师专学报,201X年,第 21 卷:p.107。 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龙岩师专学报,201X年,第 21 卷:p.108。 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X 年,第5 期:p.45。 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X 年,第2 期:p.29。 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1995 年,第6 期:p.36。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16、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年.p.16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龙岩师专学报,201X 年,第21卷:p.108。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 3期:p.25。关键词:关于,高师,院校关键词:大课,中小学,体育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优势与发展前景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优势与发展前景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优势与发展前景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1X-4-8 摘要: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有: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消退,教师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呈两极分化状态,新课程有关实验探究的要求没有落 关键词: 浅谈,高校,化学化学工程是将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学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基础学科,也是充满朝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