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0876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04页)(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1)黄俊秀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

2、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 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自读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

3、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

5、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

6、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镜未

7、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该资料由【语文公社】: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

8、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

9、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 用钢笔描红。2、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该资料由【语文公社】: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

10、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 、 “风月无边” ,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三、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

11、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忆江南【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 释题入情1、播放江南春景图,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

12、“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3、诗词对比 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该资料由【语文公社】。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

13、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4、提示学法: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方法。(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1、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2、 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 齐读。4、 指导学法。(1)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交流:借助

14、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 迁移学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2)质疑: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

15、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品词赏句 想象悟情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1)对比赏析师生共同回顾曾熟悉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 “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3)学生结合想象诵读。此刻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反复朗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 读出感慨、赞叹!读出眷恋、读出花红胜火 水绿如蓝的美)2、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赏读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