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84253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语言运用题的一点认识满井中学 李雪莹2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满井中学的李雪莹。首先感谢高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与各位同行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今年是北京第一次全面使用课标卷,今年的试卷会怎样考,我总感到心里不踏实,高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指出要认真分析三套试卷,即大纲卷、课标卷 A、B 卷,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一卷中的积累与运用中,增加了语言运用题。例如第 8 题,仿写句子。这类题并不陌生,在 05 年,初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试卷中就有这样的题。在五中柏老师的比喻专项训练课上也渗透了仿写的练习。从学生历次答题情况看,仿句时生硬地套用例句形式的不少,真正出彩的仿句不很多。针对学生在仿句练习中暴露

2、出来的问题,我设计了一节专项训练课,旨在通过逐步地训练,让他们在实练中了解解答仿句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效能。首先对照课程标准分析这类题考查的落脚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 ”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更注重运用,在新的课标卷中增加了仿写句子的题型。这类题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它不只是单纯对句子结构的模仿,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既能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具有以下特点:1从思维角度看,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2从语言

3、表达的角度看,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3,从语法的角度看,考查学生有关词性、短语、复句,及各种句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从修辞的角度看,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其次分析我校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我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了采样,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例如仿照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学生就写出了这样句子:3(1) 你不能呼风唤雨,但可以把握时间(2) 你可以把握今天,但不能改变昨天(3)你不能总开心,但你可以找个理由让自己开心又如课标 B 卷中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学生就写出了:(4)我

4、是勇敢的勘探队员,总想探索古代的秘密。(5)我是茂盛的小树,总是枝繁叶茂(6)我是坚强的帆船,总是向往广阔的海洋(7)我是凶狠的洪水,总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主要存在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仿句中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a 内容欠合理b 修辞欠恰当c 句式欠相仿d 语意欠连贯(三) 、简单说一下教学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给学生一些句子, (上面的句子)对照概念启发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获得共识,在我们的仿句中主要存在着内容欠合理、修辞欠恰当、句式欠相仿、语意欠连贯这四类问题,进而推论出在仿写中要注意内容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仿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中考篇中考几时有,搔首又华年,不知

5、墙上“皇榜” ,本期可成全?翻教材,看参考,夜无眠。不应有恨,落榜重考再花钱,月有阴晴圆缺,考名校难上难,美梦何时圆。从而引出仿写这个话题。就这个话题请同学们谈谈对仿写句子的认识。在学生谈论后,教师小结仿句的定义。仿写句子是按照规定要求,仿照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个或一组新句子的考题。4合理、修辞恰当、句式相仿、语意连贯。带着要求让学生尝试去修改,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在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仿写的理解。修改后集体交流,评价,积累好句子。在修改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方写要求的理解。最后进行巩固训练。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1) 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有兴趣写;(2) 贴近中考考

6、题,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最后学生交流仿写的句子,对仿写中存在的问题又一次修改。在小结中给学生写了一段仿写句子歌仿写句子并不难,读懂语句是关键,句式修辞要抓准,行文上下语连贯。一节专项训练课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在仿句中的练习,还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巩固训练。如在傅雷家书请仿照下面形式,用“父爱是”也写三句。父爱是一片天,让我的理想放飞;父爱是一个阳,给我无边的温暖;父爱是一架梯,助我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另一类新题型是表格题,在这里我也简单的谈一下粗浅的认识近年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在

7、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表格题近年来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表格题以表格、项目、数据为载体,直观显现事物的本质属性,便于读者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捕捉事物的特征。目前表格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表格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另一种是表格补充题,这类试题是现代文阅读的一种新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具有以下特点:1从思维角度看,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提取的能力,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5解答表格分析题要把握好四个方面:1 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

8、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2 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3 注 意 图 表 细 节 。 图 表 中 一 些 细 节 不 能 忽 视 , 它 往 往 起 提 示 作 用 。 如 图 表 下 的“注 ”等 。4 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5 简要归纳概括。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

9、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也就符合简答要求了。解答表格补充题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要阅读原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要研读表格,了解表格已有项目及需补充内容;3进行问题形式转换,解题时可在心中将表格所要补充的内容转换成问句的形式,即思考表格问了哪些问题;4带着问题研读原文,寻找答案,完成表格。本节教学思路与方法以这道题引发学生对这类题的思考。然后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如例 3(2005 年浙江省台州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 家 军人

10、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中 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 本 1,850,000 672,000下面是对 50 个地区近四年 200 份中考试卷中表格题出现率的调查统计表,阅读此表,答题。近四年中考表格题型出现率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表格题出现率 4.8% 9.3% 13.2% 19.6%从上表中,你发现的信息是:。6苏 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 国 3,500,000 1,600,000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1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2看了上表,

11、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解析】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是今年国内外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重大事件。此题材的出现中考语文试题中,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点的关注,这种命题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第 1 题根据图表数据进行信息筛选,可从多角度回答问题,答案开放性很大。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平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南斯拉夫斯的人数最少。忽略了题目中“有价值”的要求;没有认真读题。也没对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只对横向的比较了,而没有纵向比较。通过纵比不难发现,左边一列

12、是被侵略国家,右边是侵略国家。在战争中,大多数被侵略国家平民死亡人数多于军人死亡人数。大多数侵略国军人死亡人数多于平民死亡人数。表述中出现了不准确的,忽略了题干中的第 2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这样一个前提,表述时缺少状语。第二文问是根据您所得到的信息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语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角度的选择尤为重要,要扣住所得出的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展望未来。就可以得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等结论在练习让学生探求解答这一题型的方法,在练习中暴露弱点,在练习中完善解题的一般步骤,并最终在练习中巩固对方法的掌握.最后归纳答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最后总结做题方法整体阅读抓信息,横比纵比找规律,图表细节莫忽视, 归纳概括要精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有效果。今天在这里能和大家交流,只是谈了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达到大家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