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46234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乡土小说”的诞生“乡土小说”这个概念至今在我国的理论与创作界,尚无确定的内涵。30 年代初鲁迅曾依据当时蹇先艾、鲁彦、徐钦文等文学研究会一批青年作家创作的某些特点首次把他们发表在 20 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作品,称之为“乡土文学的作品”,这既是乡土文学概念的最初由来。虽说鲁迅在上述评论中并没有为“乡土文学”一个严格的界定但是归纳起来,鲁迅当时所谓“乡土文学”有着两方面的特定的内涵:一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多是侨寓京城,远离乡土先前有着乡土农村生活经验的赤子。他们怀着对记忆中的乡土的依恋,不断做着遥远而又深沉的故乡梦。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展现故乡的生活风土和人情,笼罩着一层浓淡适宜的怀旧的乡愁

2、。例如鲁迅多蹇先艾水葬的评述说:这篇作品“展示了老远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 ”,或者可以进一步明确的说,鲁迅所谓“乡土文学”既是上述这类作家笔下所描述和反映的乡土农村生活。二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在艺术的整体面貌上,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地方色彩。他们各自建立和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的风格,并以这种风格的一贯性和独特性独步称雄与文坛。也就是说某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一定要带着有莫伊地方乡土的风貌,如果,没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也可以跟进一步明确的说乡土文学作家最终要靠其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地方色彩二得名,就像鲁迅评价蹇先艾的那样,他以朴素严谨的笔触,

3、在现了鲜为人知的贵州山区劳动者的悲苦和压迫者的凶残具有明显的山城地方特色。蹇先艾也因此而享有“贵州乡土作家”的美誉。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乡土小说是在上述鲁迅“乡土文学”联方面内涵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泛化。在不改变鲁迅上述原则精神的前提下,我们所谓“乡土小说”的涵盖更加深广,更加的普遍。我们从鲁迅所框定的蹇先艾 鲁彦等乡土文学作家的单一门户里走出来,把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那个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 。按着这个界定,自鲁迅以来历经 6 代的 20 世纪小说作家其绝大多数都归入了“乡土小说”作家的行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事实,乡土小说作家竟是整个中国 20

4、 世纪小说作家中的一支实力雄厚、阵容强大、人多势众的生力军、主力军。他们在数量 、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诸方面,竟占了整个二十世纪小说作家的大半以上。他们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名篇佳作。竟成为了二十世纪整个小说发展的主流,构成了二十世纪整个小说世界的基本面貌,甚至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家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二十世纪整个小说世界的作家,大多都把艺术的目光投向了农村乡土、大多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和反映了农村乡土。他们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活动都大多与农村乡土血肉相连,息息相关。中国源远流长的小说历史,演进到了二十世纪,为什么出现如此奇特的现象?对二十世纪乡土小说的发生、发展的缘由,从理论上,

5、又该作何解释?这是一个二十世纪全部复杂社会机制、文化机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重大课题。至今,对这个重大课题做出应有回答的专家学者微乎其微。我们这节课就把这个问题做一下浅显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这一个奇特的创作现象是二十世纪自初叶以来,一连串政治革命的结果。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由古代近代进入了它的现代阶段。与此前的缓慢发展的中国历史比较,这个阶段的突出的特点是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政治革命,高潮迭起,接二连三。1911 年的辛亥革命,1919 年的“五四”运动,1924 年以后爆发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随后开始并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革命,政治革命的大潮排山倒海,日甚一日的冲击着现代中国这块巨

6、大的乡土。而从现代革命开始的那天起,历次革命所环绕并要解决的一个中心的问题就是 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的好与坏,都在事实上成了检验中国现代任何一次革命成功或者失败的试金石。中国现代革命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 ,这句话就十分简要明确的概括了中国现代革命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因此早在本世纪 10、20 年代,当现代革命尚处于酝酿准备期的时候,他的先驱者和志士仁人就清醒的认识到唤起民众尤其是唤醒农民群众的重要性,就敏感的把唤起农民群众,发动农民群众当做革命的第一要素。鲁迅早在发起的“改造国民性运动”及在呐喊中所表现出来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情绪,在本质上都是“揭出(农民的)苦

7、痛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都是通过暴露农民的不幸,提出发动农民群众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对未来革命成功与否的利害性。这样,鲁迅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就是直接顺应革命唤起农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换句话说现代农民革命唤起农民群众的直接需要促成了鲁迅第一批乡土小说的产生。鲁迅也就自然成为了本世纪初叶,用乡土小说换醒农民群众的第一人。到了本世纪 30、40 年代,当现代革命已经发展到组织农民群众,为了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的阶段时,乡土小说又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而壮大,作为革命的重要的一翼或者是第二战线,在整个的革命中发挥着大计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比如茅盾“农村三部曲”沈从文 湘西系列 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 叶

8、紫丰收 火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 生死场等等,作家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乡土小说是伴随着现代革命的进程而成长。 至于到了本世纪 56、60 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的深入开展,乡土小说又自觉地以反映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过度的巨变为己任,充当着歌颂革命现实、服务现实的正面角色,比如赵树理等解放区的作家,这些作家接下来我们会细讲。最终还是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决定和造就了 50、60 年代乡土小说的这一面貌。进入 80、90 年代以来,表面上看来似乎乡土小说新潮淡化了革命政治对他的影响,而实际上它却是新的革命政治观念取代了原有的“左”的革命政治观念的一种表现。其中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就是这些新潮

9、的乡土小说对原有的“左”的革命政治观念的超越 批判,与整个新时期全社会对过去“左”的错误路线的反思、审视是相辅相成的,是这种新时期社会时风影响下的结果。没有一个这样新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就不可能有这类新的乡土小说。以上的这些事实说明一个世纪以来,旨在唤醒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改造农民群众的现代革命直接促成了 20 世纪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无论是长处还是缺点,20 世纪的乡土小说都深深的打上了 20 世纪现代革命的印记或者带有 20 世纪现代革命的痕迹。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革命就没有 20 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其次这种奇特的创作现象是 1919 年“五四”新文化革命取得

10、胜利的直接成果。 “五四”新文化革命的成功及胜利成果的不断巩固、扩大,创造了一个世纪的新文学,使一个世纪的乡土小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活跃和多产的新气象。从这一点我们应该高度的推崇和评价陈独秀在倡导新文化革命运动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于 1917 年 2 月发表的开天辟地的文学革命论 ,第一个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响亮的提出了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文学的“三大主义”的口号,明确宣称:“曰推到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这番激进的言论,可谓敢为天下先,破天荒地第一个开拓了文

11、学革命的新纪元。他的“三大主义” ,像导火索,随之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具有两千余年悠久的历史的中国文学,自始而风气大变,面目全非。其中,最具标识性的历史变革,是内容上的平民化,语言上的白话文。自此以后的新文学,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开始用“引车买浆之流所操之语”来写实平民生活,尤其是写实处于社会最底层占平民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生活。芸芸众生,贫民百姓第一次取代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开始走向了文学的殿堂,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于是从此以后平民文学的呼声才随之变高,而乡土小说流派才有了开始。这是鲁迅。叶圣陶等第一批乡土小说得以出现的内在根据和历史契机。如果说,陈独秀是从理论上倡导“国民文

12、学” (也就是平民文学)的第一人,那么鲁迅叶圣陶等则是创作上的平民文学的尝试者,乡土小说的最初的实践者,拓荒者。他们是以丰硕的创作实绩,呼应着陈独秀的理论主张;以首批乡土小说的突出成果,显示着贫民文学的勃勃生机和灿烂前景。他们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而这个机遇也同样以一个强大的反动力将他们推到了平民文学、乡土小说的最前列。鲁迅叶圣陶的崛起于当时方兴未艾的新文化革命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双向对应。第三,这种十分奇特的创作现象是整个泱泱农业大国,漫漫农业文明在作家生活和心理上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罩上鲜明的农民色彩的广大人民热烈审美期待和需求的结果。这二者牢不可破,互为因果的供求关系,促进了 20

13、世纪乡土小说的新生,使 20 世纪乡土小说的市场行情看好,前景广阔,呈现出永不萧条,历久不衰的发展态势。中国作家大多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极其深厚的乡土精神素养。乡土化的风采成为中国作家内在的精神底里的显著特征和风范。无论他们后来走向哪里,无论后来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发生任何的变化,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无法割舍与乡土乡亲的天然联系,都无法磨灭那纯朴真挚的农村生活记忆。而且,惟其因为眼下他们远离乡土,那记忆和梦幻中的乡土乡亲才变的更加的深沉,更加的贴切,更见附有一种如醉如痴的神往境界。早年大量的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和眼下的发乎内心的眷恋乡土的浓厚真挚的情感,这两方面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作

14、家强烈的创作冲动。自“五四”之初,到 30 年代的国统区的作家,无论是像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这类有着庄严的使命感和理性精神的作家还是像艾芜、沈从文等一类思想倾向不明显,以猎奇边城风景和野性而见长的作家,他们都是在这种强烈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才写出振聋发聩或扑朔迷离的乡土小说的力作的。至于 40 年代以后解放区和 50 年代至今,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作家,他们本来都是土生土长的乡村赤子,后来又在乡村劳动和工作, (像赵树理)乡土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当他们操笔为文时,生活的积淀以及思维的惯性,自然也顺理成章的沿着乡土运动和演进。他们对乡土题材感兴趣,或者说是一生的创作活动始终与乡土结下

15、不解之缘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他们就是靠乡土安身立命,靠乡土显现他们的特点、价值和优势。他们要想在强者如林的作家群体中征得一席之地,必须如此也只能如此。乡土写作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人生的事业而且是对社会的贡献。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农业文明的社会氛围和人民的审美心理,为乡土小说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乡土小说的根深叶茂,显然与中国社会的激励和人民的偏爱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社会和人民共同栽培和扶植的结果。中国素来就是农业大国,这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经济领域,而且还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带有农业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因此乡土小说史农业政治和文化的生动体现和性详细说明。他即是农业政治和文

16、化的产物,又反过来服从和服务于这种农业政治和文化。一个世纪以来每一次的乡土小说高潮的掀起,都是根植于中国农业政治和文化的需要,受当时中国的农业政治和文化的推动和激励。这以社会驱动力对与乡土小说的读者而言会直接的左右他们的审美心理,使他们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对乡土小说便显出一种强有的浓厚兴趣。这种审美心理的表现无疑体现出对农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例如,农民从对象化的审美心理出发,他们希望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真容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城市的有闲阶层,从调剂生活换换口味的心理出发,想从农村原始的野性中甚至是农民的粗俗憨厚丑陋中找寻另一种的刺激,有识之士或者志士仁人,也总想借助作品反映的农民的贫苦,落后和不幸,引发一些社会革命的深层思考,谋求一些就农民于水火的有效方略等。人们多乡土小说表现出的热烈期望,乡土小说的产生发展自然就不断地振兴,以至繁荣。(二) 、 “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百年的乡土小说 创作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呈现出了完整的阶段性和完整性,同时出现了不同的作家创作群体。第一,随着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