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45855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校训论文:中西大学校训比较研究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反映。本文首先从校训的内容和来源出发,刻画中国大学校训的总体特征;然后从文字构成、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中西大学校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目前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当重视大学的“求真”精神、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福建厦门 361021)辞海说:“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之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 “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 。1因此,认识校训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也就成了研

2、究大学理念的一大捷径。一、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中国大学的校训,在内容和形式上因校而异,但总的特点是简洁精练且意味深长。以下从校训的内容和来源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1.中国大学校训的内容取向首先,中国的大学校训带有浓厚的“求德” 、 “求善”的道德性思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 化,就是一种强调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它以“仁”与“礼”为核心,主张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三纲五常” 、 “天地君亲师”等等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不论是从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从整个国家的治理,都讲求以道德为基点。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也就决定了我

3、国学校的校训总是重视品德塑造,先“德”而后“智” ,如台湾东吴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西北大学的“公诚勤朴” 、集美大学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等等。除了强调人的品行道德,中国大学校训也多强调了学习和做学问的态度,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曲阜师范大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此外,许多学校的校训还提倡“自强不息” 、 “刚毅坚卓”的革新精神,而且还主张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追求知识、技能、道德、体魄的发展,比如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吉林大学的“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等等。2.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来源从校训的来源

4、来看,大部分中国大学的校训都引经据典,例如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出自中庸和周易 。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大学首任校长或对学校做出重要贡献的校长、著名人物对学校师生的激励和劝勉,如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校长赵天麟提出的校训“实事求是” ,就是希望师生办学求学都要从实际出发。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来自国家领导人的题字。比如毛泽东在新中

5、国成立前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还有北京、上海两所国家会计学院由朱镕基题写的“不做假账”等等。还有一些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背景等来制定自己的校训,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温州师范学院“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等等。总体而言,中国大学的校训或多或少都继承和发扬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学术理想和道德追求,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

6、实,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二、中西大学校训的异同与中国的大学校训相比,西方国家大学的校训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强调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1.文字构成从校训的文字构成来看,我国的校训在句式上多为四言八字、二言八字和四言十六字,这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家训、对联的影响,讲求对仗工整、押韵,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底蕴。而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多采用格言、警句、短语的形式,不讲究对仗和押韵,如杜克大学的“knowledge and faith” (知识和虔诚) 、斯坦福大学的“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愿自由之风劲吹)等等。此外,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所使用的均为通俗的

7、、大众化的词汇,除了一些和“上帝” 、 “神学”相关的校训外,基本不使用古英语和生僻字,这也体现了高校要面向社会大众,不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相脱节。2.文化积淀笔者根据常见主题和词语出现频率对收集到的 100 余所中国大学校训和 30 余所西方国家大学校训进行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的校训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映。而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则主要体现了“求知” 、“求真”的科学型文化、 “重神”的宗教思想和“自治” 、“自由”的理想追求。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宗教文化。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整个精神世界从中世纪就一直被宗教垄断。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一些科学家

8、也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直言不讳。许多大学就是由教会、教士创办的,而创办初期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是为教会输送牧师。神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大学里最重要的学科,而其他自然科学被视为过于世俗而无法进入大学。因此,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也正是这种宗教文化、宗教思想的体现。即使是一些强调知识、强调真理的校训,也多把知识、真理比做上帝,比如牛津大学的校训“the lord is my light”,这里的“light”就带有光明、知识之意。3.价值取向中国大学的校训推崇个人道德体系的完善,强调了个人品格才学的培育,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而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则反映了两次思想解放潮流所带来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理想

9、和追求。第一次是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学术自由的思想开始萌芽。第二次始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在法语中, “启蒙” 的本意是指“光明” 。当时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the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就可以看出这一思潮的影响。人们逐渐接受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并将它们反映到大学校训中。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大学理念近年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豪言壮语在我国喊得十分响亮。那么到底什么是“世

10、界一流大学”呢?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具有完整体现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三阶段(即功能由教化扩展至研究再扩展至服务社会) ,具备文理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的合理结构;二是自由、包容;三是普遍主义的精神气质;四是以优良的制度和独立、有序的运作最好地体现了大学的自治传统。2由此可见,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并不以硬件设施、基础建设为指标,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要求,即大学的办学理念上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的大学建设中,明显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的思想偏向,不少学校都在盲目扩张,忙合并,忙学校名称升格。虽然许多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校训、校徽,提出了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从

11、笔者收集到的国内百所高校校训来看,用“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来 做校训的,就有 20 所之多。这种没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大学精神,根本就不能称其为大学精神。这种校训的雷同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甚至可以说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办学理念,只是把校训当做一种口号,一种标语,一种空洞的宣传。一旦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失去个性。从校训上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和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学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或者说大学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大学发展的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

12、述” 。3在西方,大学理念包括大学使命、大学责任、大学目标等等。4那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呢?1.“求真”高于“务实”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多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调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运用到实际中去,而西方大学多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却很少提到“求实” 、“实践” 。从我国传统的观点来看,多认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甚至认为“求实”也就是“求真” 。但是真理与实践的关系,并不仅仅是 真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真理引领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对新的真理的探求产生新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单纯

13、地强调实践,将前人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就只能是对已有知识的再验证,是对现有的社会活动形式的不断重复,不可能产生新的实践活动形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往往都是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对旧的认识的不断重复实践。三次产业革命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上,最为重要的就是追求真理。2.学术自由对学术自由的解释,世界上最权威的词典和著名的教育学著作各有各的侧重。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利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员。 ”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说:“一切学术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者和教师们,在他们研究

14、的领域内有寻求真理并将其晓之于他人的自由,而无论这可能给当局、教会或该机构的上级带来多么大的不快,都不必为迎合政府、教会或其他正统观念而修改研究结果或观点。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学术自由指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不合理干扰而进行 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 ”总的来说,学术自由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使教育摆脱政府、权贵的控制,从而能更加充分地发展科学精神和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纵观西方历史,从古希腊时期起就是排斥功利, “为学术而学术”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冒着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和火刑的威胁从事科学研究,更是与功利无关。正是这种对未知事物

15、的好奇与渴望,推动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在中国古代,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需求,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就束缚了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3.独立精神独立,也可以说是大学的自治。在西方国家,从中世纪大学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与政府、教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也开创了保护新思想的传统。而在中国,长久以来都是把教育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培养符合当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要求的人,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政府的干预,科学研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为社会服务,培养的人才也要服从于市场的需要,也就造成了学校建设上 的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反映在校训上,也就造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屡见不鲜。四、小结近千年以来,关于大学的理念大致经历了四次重构。最早的大学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初步萌芽;19 世纪德国洪堡大学主张“育人”和“科研”并重;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对社会产生作用,为社会服务;70 年代以后,提出大学应该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