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45703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化县最新年产120吨生态绿茶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1.1.1 概况单位名称:开化宝纳制茶有限公司企业性质: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构成:公司注册资本 600 万元,其中吴越 333.96 万元,占总股本的 55.66%;严元渡 129.96 万元,占总股本的 21.66%;严锋 96.12 万元,占总股本的 16.02%;陈祖明 39.96 万元,占总股本的 6.66%。发展历程:公司成立于 2002 年 10 月,2003 年 7 月完成5000 余平方米厂房建设及设备安装,当年实现销售 1700 万元,被认定为开化县农业龙头企业;2004 年实现销售收入 3500 万元,被认定为衢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之

2、后每年以 30%以上速度增长;至 2009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11516 万元,自营出口 1356 万美元,形成主导产品外销眉茶 8000 吨年加工、拼配、包装能力,跻身为出口眉茶全国第一。主营业务:茶叶加工、拼配、销售,有机茶开发。主导产品:外销绿茶-眉茶、开化龙顶名茶、生态绿茶等。人员结构:公司现有固定职工 32 人,其中具有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人员 18 人,占固定职工总数的 56.3%;具有学士学位以上人员 5 人,占固定职工总数的 15.6%。第一章 总论2主要业绩:2009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11516 万元,自营出口创汇 1356 万美元,资产总额 529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3、净值 787万元)、净资产 2286 万元,资产负债率 56.84%。主要荣誉:自 2003 年起公司先后获得浙江省级林业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衢州市名牌产品、衢州市著名商标、开化县制造业十强企业等荣誉。管理制度: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分别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等,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健全的制度管理,使公司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管理模式:公司采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总经理主持公司

4、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研发能力:公司十分重视科技研发与转化工作,拥有一支 12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2008 年 11 月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衢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10 年 10 月 18 日通过浙江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验收。以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相结合,紧紧依托浙江大学茶学系等科研院所,先后承担了国家商务部的出口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项目(浙商务外贸发【2009】81 号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开化龙顶茶产业提升与拓展项目、浙江省经贸委出口茶叶卫生安全全程监控新技术、国家3级星火计划等项目建设,以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1.1.2 财务状况公司近几年来连续盈利,2008 年公司拥有总资产 3628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 803 万元,在建工程 19 万元,流动资产 2552万元,负债总额 2176 万元,所有者权益 1452 万元,实收资本600 万元,营业收入 8227 万元,纳税总额 391 万元,利润总额298 万元,净资产收益率 15.39%,资产负债率 59.98%,银行信用等级为 AA 级。2009 年公司拥有总资产 529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 787万元,在建工程 35 万元,流动资产 4225 万元,负债总额 3011万元,所有者权益 2286 万元,实收资本 600 万元,营业收入

6、11516 万元,纳税总额 532 万元,利润总额 355 万元,净资产收益率 11.64%,资产负债率 56.84%,银行信用等级为 AA 级。2010 年 9 月 30 日止公司拥有总资产 6397 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731 万元,在建工程 40 万元,流动资产 5382 万元,负债总额 3759 万元,所有者权益 2638 万元,实收资本 600 万元,营业收入 8183 万元,纳税总额 382 万元,利润总额 268 万元,净资产收益率 7.61%,资产负债率 58.77%。公司 2008、2009、2010 年 9 月 30 日止有关财务资料见附件。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第一

7、章 总论4法人代表严元渡,出生于 1949 年 5 月,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董事长、总经理。1965 年参加工作,曾任开化县建材厂车间主任、副厂长、开化茶厂任党委书记、厂长;1998 年任浙江开化瑞龙茶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2003 年至今任开化宝纳制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先后获得开化县先进生产者、优秀厂长等荣誉,曾为县党代表、市县人大代表,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1.2 项目基本情况1.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开化县年产 120 吨生态绿茶精加工扩建项目建设性质:扩建建设地点:浙江省开化县生态工业园区1.2.2 产品方案及规模产品方案:年产生态绿茶 120

8、 吨。建设规模:新建面积 1000 平方米生态绿茶精加工车间,引进生态绿茶精加工、质量检验及废弃茶灰收集综合利用设备设施,形成年产生态绿茶 120 吨的生产能力;建设 100 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 20 亩新品种(2 只)引进示范基地。1.2.3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主要品种:本项目采用选优鸠坑、浙农 112 号等国家级品种作为抗寒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示范。主要技术及来源:本项目主要技术有: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5术、清洁型电能式滚筒杀青技术、色选技术、废弃茶灰收集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技术主要来自浙江大学茶学系、高科技企业和自行研发。浙江大学茶学系建于 1952 年,为全国农学院重点学科,设有茶树栽

9、培育种、茶叶加工等 4 个教研室,育成“浙农 l2号、117 号”等 4 个国家 级荼树新品种,完成茶树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近 10 项科研成果,研究力量雄厚,技术来源可靠,能为项目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主要设备名称、数量等:本项目主要生产设备有清洁型电能滚筒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抖筛机、园筛机、抖筛机、远红外提香机、风选机、包装设备、示范茶园设备等 32 台;质量检测、废弃茶灰收集利用设施 2 套。具体详见表 5-3。1.2.4 土建工程主要建筑物:1000 平方米砖钢混结构的生态绿茶精加工车间。1.2.5 建设期限项目自 2010 年 10 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待可行性研究报告审

10、批后即开始实施,拟定项目建设期为 12 个月。1.2.6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投资结构:项目总投资 54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50 万元、流动资金 92 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 28 万元)。资金来源:项目拟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100 万元、浙江省财政配套补助资金 80 万元、开化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 20 万元;第一章 总论6公司自筹资金 342 万元。1.2.7 项目效益经济效益:项目建设期 12 个月,第二年可投产 75%,第三年可实现 100%负荷生产,达产年完成销售收入 672 万元,利润总额 174 万元,税金及附加 6.7 万元,净利润 130 万元,投资净利润率 24.07%

11、,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33.53%,静态投资回收期3.85 年,累计财务净现值 578 万元。社会效益:项目通过 100 亩优质高产基地栽培技术及 20 亩新品种引进示范,采取“公司+合作社+ 农户+ 基地” 的利益联结模式,以订单形式收购项目原料鲜叶,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填补了开化县茶产业链中的优质生态绿茶加工空白,减少了开化龙顶名茶后的大量春茶后期及夏秋季一芽一叶等优质茶原料的浪费,充分发挥开化原料与品质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开化县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定岗,项目需增加劳动定员 32 人(聘用当地农民),月工资及福利 2500 元/人,

12、按茶叶生长季节工作 6 个月,农民实际可净增收入 48 万元。按每户聘用 1 人,每户 3.5 人估算,扣除 2009 年开化县人均农民收入 6562 元因素,年户均净增收入 8438 元,年人均净增收入 2410 元;采取订单形式收购生态绿茶原料鲜叶 540 吨,可带动农户 861 户,支付原料收购款324 万元。与非项目区相比茶农实际可净增收 324 万元,户均增收 3763 元,人均增收 1075 元。以上两项合计茶农实际净增收总7额 351 万元,年户均净增收 3930 元,年人均净增收近 1123 元。生态效益:项目可促进茶农按照优质高产的要求进行茶园管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按照清洁化

13、要求进行生产加工,从而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涵养了水源,减少“ 三废” 的污染,对 于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农业部2009-2015 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衢州市“345”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开化县委、县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09 年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1.4 综

14、合评价1.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的建设是按照产业政策以及区域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开化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我县山区茶叶资源的开发,提高茶园的产出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公司产品转第一章 总论8型升级,完善开化茶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公司与茶农的联结与可持续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4.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本项目的建设选址加工区交通便捷,水、电能确保供应;原料基地生态环境优越,水体、空气质量良好,特别适合发展生态绿茶生产;公司具有良好

15、的市场基础、销售网络;并有可靠的技术支撑;选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能保证项目所生产的主要产品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1.4.3 风险评估 本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主要技术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为依托,只要加强产品全程质量管理,实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控制经营成本,本项目的风险较小。1.4.4 带动作用本项目实施后,通过 100 亩优质高产基地栽培技术及 20 亩新品种引进示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绿茶生产;并通过订单形式收购生态绿茶原料鲜叶并增加32 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户 861 户,与非项目区比较,项目区农民年增加经济净收益约 351 万元,年户均净增收 3930

16、 元,年人均净增收近 1123 元。1.4.5 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制约因素:一是项目前期投资较大;二是茶叶生产的季节性9明显且集中,原出口眉茶原料收购流动资金很大,项目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三是管理技术人才比较紧缺。解决方案:一是利用公司自身力量积极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浙江省和开化县财政资金的扶持;二是加快招聘相关人才,并选送技术骨干赴高校进修。1.4.6 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省、市、县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农产品布局规划,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报告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立项扶持。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10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开化县下辖 18 个乡镇,449 个行政村,2009 年总人口 3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0.56 万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