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42560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结题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5 项目编 号 GCX13123项目类型 创 新 训 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书课 题 名 称 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以云南羊坪彝族乡为例 项 目 层 次国家级 省级 校级 项 目 负 责 人 熊贵雨 负责人所在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 系 电 话 13277090512 创新创业中心制表2014 年 9 月姓 名 学 号 所 在 学 院 联 系 电 话 E-mail熊 贵 雨 11131070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13277090512 张 圆 圆 11131078 经 济 学 院 18627904486 蒋 再 敬 11131022 马

2、克 思 主 义 学 院 13200737216 项目成员郭 爱 11131018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13100717839 姓 名 职 务 /职 称 所 在 单 位 联 系 电 话 E-mail指导教师阎 占 定 教 授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18607143586一、项目进度时 间 工 作 内 容2013.42013.6 设计问卷、准备访谈的问题 、安排行程2013.72013.9 实 地 调 研2013.92013.11 整 理 数 据 、 资 料 2013.112014.3 撰 写 报 告 、 论 文2014.32014.5 修 改 论 文2014.5 之 后 论 文 发

3、 表二、项目执行情况(一)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落实和推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农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劳动生活方式、居住流通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由于传统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不免对农村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因此关注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所选调研地居民劳动生活方式状况。在土地已经不是农民唯一选择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现实是怎么样的,在这种就业条件下他们的收入情况如何,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等都是要通过调研了解的内容。2.居民的居住流通生活方式状况。住

4、房以及交通情况的改善很大程度体现着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情况。尤其在羊坪彝族乡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住房还体现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情况。3.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状况。随着新农村建设,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否有提高,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的观念较之以前有否体现出改变。4.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状况。在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物质条件比以往优越,居民的选择更多的今天,他们的娱乐生活方式是否跟上了发展的脚步,是否是健康积极的,有利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5.居民的社交生活方式状况。集体经济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农村,彼此间的交往在新时期呈现出怎样的情况,交往的目的是出于什么,交往对象的选择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人们选

5、择怎样的交往方式以及交往的频次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表格 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框架结构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劳动生活方式 职业 收入 工作时间 工作满意度居住流通生活方式 住居形式 交通工具 居住满意度 交通满意度消费生活方式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消费方式 消费观念文化娱乐生活方式 娱乐时间 目的 形式 满意度社会交往生活方式 交往目的 交往对象 交往方式 交往频次(二) 项目主要观点1.务农依旧是主要的劳动生活方式,居民的职业选择受自身条件限制。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农业的占 54.5%,餐饮服务类(保安、保姆、饭馆、理发店、超市服务员等)占 9.6%,个体经商占 13%,政府机关占 4.

6、9%,不在业的有 10.3%。务农和不在业的比例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大这些情况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下的大多是无能力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但在受调查的人中,还有 36%的人年龄只在 3150岁之间,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继续回家务农,最大的原因是自身文化程度、工作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外不能找到满意的职业。就业渠道是扩宽了,可是很多农民的自身素质却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在收入的问题上,22%的家庭月收入在 500 元1000 元之间,48%的收入在 1000 元2000 元,仅有5%的人月收

7、入在 2000 元以上,而这其中在 2500 元以上的人只为很少数,依旧有15%的人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收入水平并不高,而且收入来源单一,这和农民的职业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不能通过外出工作来获得更高额的收入,而本地的农业也还是传统类型的农业,没有发展出好的特色农业或者生产合作社,当纯靠种地卖药材只能勉强维持生活。50 岁以下的居民,绝大部分对目前的职业和收入是不满意的,他们希望能得到经济收入更高的职业,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2.居住条件是最大变化点,交通受到了自然条件的束缚。最近十年来搬迁新居的人达到了 55%,即使没住入新房的也对房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装修,彝族传统木垒房已经难觅踪

8、迹。新建房多 为土坯房,整洁美观,冬暖夏凉,很适宜当地海拔高,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交通状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少数几户居住分散的人家,每个村组都已经通了路。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山体经常出现滑坡坍塌等情况,给居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困难。在交通方式上,摩托车和三轮车(机动车)占了 61%,有 24%的人选择步行,12%的人还使用畜力 , 这和当地复杂的地形有很大关系,摩托车和步行在山区道路上比较方便。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卫生情况有所下降,村里唯一的一条河布满了垃圾,而垃圾的来源少部分是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乱扔乱倒导致,更大的原因在于河上游的城市将河作为排污点。3.教育和医

9、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比例失调。就我们调查的500 名对象中,让人们觉得消费压力最大的非别是子女教育 51.1%以及医疗消费46%,教育的支出在当地居民口中并不是指学费书费而是指子女在求学期间的生活费。小学结束后继续读书的孩子只能去附近的县城,国家的照顾政策让他们的家庭都能负担学费但是高额的生活费甚至让很多人放弃了继续念书。这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难以跟上外界的发展进步,另一个方面,通过我们的访谈得知,很多青年人在进入到县城之后出现了超前消费观。其次,他们也出现了娱乐、电话费、交通费、社交应酬费等。农民拥有电动车、洗衣机、冰箱、等家电,由于零售业态的

10、多样化以及营销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的消费方式从单一的集市活动向固定小卖部购买、大型超市购买转变。60%的村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的报销还是基本满意的,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和力度有限,例如:交通事故,工伤,生育等不在报销之列,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不甚发达,患大病基本需要上城市的大医院,而各个等级的医院报销的程度是有限的,越是医疗条件好的医院报销额度就越小。于是,有 34.2%的村民对报销不甚满意,一来是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制度不了解,导致的认识偏差;二来是合作医疗在现阶段确实很难解决所有看病难的问题。医疗消费仍然占很大的比重,所以要想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11、,特别是在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其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4.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且逐渐丧失民族特色,不良休闲活动滋生 。在调查和访谈中,农民除了做家务,或者是帮着带孩子以外,主要就是在看电视、聊天、打牌、打麻将等,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居住区缺少文化体育设施,也没有多余的钱花在诸如唱歌、喝茶、逛街等,所以日常生活比较单调。曾经在劳动之余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彝族传统的“打歌” “转转酒”以及火把节的各种活动,现如今随着乡村文化的衰落,民族文化日渐的流失,这些活动都已经不再受重视。只有及少部分人会看书读报、上网,旅游等较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罕见,在和外界接触频繁后,很多不良娱乐休闲方式如赌博等进入村子,

12、在本就空闲时间多,娱乐方式单一的农场找到了滋生的土壤,赌博之风大盛,成为村里不和谐的一幕。5.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简单,目的性较之以前加强。农民平时交往比较多的是街坊邻居,占 56.47%;亲戚朋友排在第二位,占 22.35%。社会交往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很简单,交往频率和交往时间都有所下降,日常交往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与此同时,某些交往的目的性却加强了,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上较自己优越的对象上,农民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会积极主动地去和村里掌握着优势经济条件的人,在外发展得好的人,或者在村里有影响力的人联络,以求给自己带来一些实在的益处,这也表现出农民的观念在改变,他们有着强烈的致富 改变自身境况

13、的愿望。总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家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中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交方式日趋改变。不过,目前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农民自身素质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落后的文化糟粕依旧存在,消费观念依旧保守,不良风俗滋长,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 对策建议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完成都离不开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1. 政

14、府积极引导,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保障。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有力保障。在政策方面不仅关心农村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农民文化、生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政府社会社区积极引导,提供保障提供帮助,营造氛围团结协作,构建环境农 民学习转变生活方式现代化推动导,让所有居民树立起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的信心;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好交通、通讯等问题,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条件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排除障碍;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公共服务的

15、投入力度。同时,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制,培育新的价值观念,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运用多种舆论工具和宣传形式,加强农村教育事业。 。2.整合社会资源,营造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一是大力开展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活动。着眼于整合社会资源,围绕“农民主体”集中开展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营造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新闻媒体,利用乡村文化站、科技站、卫生院、图书室,以及农民夜校、村民论坛和板报橱窗等农村基层宣传阵地,运用报道评论、公益广告、漫画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扩大科学健康文化的影响力,使广大农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自觉提升其生活方式。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帮助。在社会范围内积极宣传鼓励,开展志愿活动,捐助活动等,对支教、帮扶活动给予支持,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农村发展。3.传承民族特色,构建和谐社区。为推进积极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该构建幸福祥和的人居环境。在这个过程里,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筛选,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