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37275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1、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作者:谢之君期刊:外语界1997 年第 4 期总第 68 期)1 导言: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母语的过程,如果没有生理疾病障碍,一般都会取得成功,获得语言能力。语言学习则指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掌握,一般在特定的场合(如课堂 )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 儿童习得语言现象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此现象做出过解释,并据此提出了外语学习的相应模式。限于条件,完全将外语学习过程等同于或变为语言习得是不可能的,语言习得只能给外语学习过程提供某些启示或借鉴。要解决好“借鉴”问题,应首先分析儿童言语习得和语言学习之

2、间的本质差异,把握好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出外语教学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改进措施。2.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根本差异2.1 语言习得的特征2 .1.1 环境方面儿童习得语言面对的是他生活的周围客观世界,也是他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具有语言接触的广泛性(从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习得)、重复性(具有多次重复、练习的机会)和现实性或功利性(所习得语言具有真正的交际价值或生活意义)。2. 1.2 目的方面语言习得是伴随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离开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好的认识。儿童对客观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语言习得的直接、自然的动力

3、。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给儿童带来乐趣与满足。认知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这时,与其说是为了掌握语言,不如说是为了获取知识,即以言做事(language behaviour)。因此,认知掩盖了语言,使语言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这一点不但反映在儿童身上,也反映在作为儿童语言启蒙老师的父母身上:父母更多地是纠正儿童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而很少纠正他的语法错误。2 .1.3 习得主体方面儿童出生后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在生理上(包括大脑和发音器官) 处于发育时期。这样,为语言习得提供了生理和心理(认知) 的基础条件。不存在其它干扰。2 .2 语言学习的特征2.2.1 环境方面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掌握了一

4、母语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这时他处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客观环境中,语言学习一般不再是对于客观世界直接认知的手段。更直接的感觉是面对一个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系统,以及要用这个系统表达已知的客观事物。2.2.2 目的方面学习环境变成了有限空间和时间的课堂。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语言本身上来。2.2.3 习得主体方面学习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已基本成熟,已有的母语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形成干扰。外语学习者的目的也变得非常具体而多样。3 启示与作为尽管语言习得和语言学有诸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一最高层上,二者是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过程

5、中也有重合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含有习得因素,威尔金斯依据Halliday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和 Hellmuth 海默斯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交际法,主张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于真实的语境之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系统和其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这只能完全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相吻合,而受上述外语学习者所处条件的限制,在外语教学上完全采用交际法是不可能做到的。交际法受到一些非难,其原因就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差别。但是交际法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也就是说

6、,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上大有文章可做。因为凡是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外语学习就相对容易些;凡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外语学习就显得困难,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使外语学习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下面我们从语言学习者、教授者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提出语言学习借鉴语言习得的几点设想。3.1 语言学习者的作为对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譬如他必须到课堂听课,接受指定的教师,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必修课外语考试等。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可以在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上做到自我调节、选择与控制。在学习动力方面,他应该树立掌握该门语言的自信心,培养对

7、外语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对自己目标的确立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且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动力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学习方法方面,由于缺乏儿童交际的自然语言环境,学习者很难将语言与交际紧密结合,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努力,仍可以找到一些现实语境,或创造一些模拟语境,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现实语境是指那些可以直接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结合的情况。如收听外语新闻广一播,从欣赏角度阅读外文书刊,参加英语晚

8、会等课外活动,等等。模拟语境则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联想,将语言形式系统在头脑中活化为言语。例如在学习物品名词时要进行实物联想,学习短语时要进行语境联想,使之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符号。在阅读课文时将句子和语篇结合起来,从语句到语篇,再从语篇到语句,反复体会、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段。也可以用英语对课文进行自问自答,让自己完全沉浸于设想的外语环境之中。语言首先是语音符号。语音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这一点常常被学习者所忽视。儿童用在听说上的时间大大超出了用在一读写上的时间。外语学习者也应十分重视听说,严格遵循听说领先的原则。听说受环境影响较大,但也不是不可弥补的。

9、除收听录音磁带和广播外,同学之间多进行对活交流,对于学过的课文都要进行反复的朗读;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描述事物或进行自省。3.2 教师的作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任务不应只是传授语言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共识。然而仅有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学生技能训练、掌握上下一番功夫,在实践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否则,仍脱离不开单纯知识传授的巢臼。儿童是从父母及周围操母语者身上习得语言的,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合格的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学习外语的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学习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外语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0、,一是外语水平,一是外语教学能力。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不能不承认,由于我国外语教学起点低、时间短、而且民族文化和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师资水平还不够高。提高师资水平仍是目前外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问题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达不到这一点,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是交际法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因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行不通的。我们讲外语教学能力是指外语教学对教师所特有的素质要求。外语教师手中的教

11、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想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活的言语。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善于用语调、表情和手势表达情感;2)善于模仿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3)热情饱满、风趣幽默、富于感染力,使学生乐意接受其输出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4)对语言的例示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尽量选取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5)善于进行学生交际活动的设计与指导。3.3 管理者的作为这里所谓管理者是泛指,包括一个系和一个学校的外语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指国家外语政策的制定者和规

12、划者。宏观管理对语言习得环境的创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学校来讲,它的外语教学设备是否齐备、先进,是否有自己的英语广播,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录像资料等。总之,它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语言教学是与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同步的。我们应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外语教学的发展问题。然而人们对此认识并不一致。1996 年 5 月 20 日新民晚报某记者写了一则消息:上海某单位举办了一次幼儿英语演讲比赛,结果这些幼儿都表现不凡,获奖者在领到奖品后甚至还连续用英语不自觉地喊:It is wonderful! Ive got the prize?”这引起了记者的不安,担心这一代人长大之后,随着大量西

13、方语言的接受,带来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是否有个止境 ?怎样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处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封闭的阴影。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与世界接轨。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挑战,在交流、碰撞、吸纳和扬弃中求得升华和发展。这些都客观地要求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再上一个新台阶。外语无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外语教学决策者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供更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如增加中央和地方的电视、电台外语节目(包括外语教学和新闻节目

14、);增加几家外文报纸;举办双语学校,重视外语的基础和普及教育等;外语教学同样存在一个新旧思想和新旧体制转换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尝试,锐意改革,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有利的外语教学大环境。只有宏观调控得当,微观才能搞活。这也许是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4 结语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由于条件不同,语言学习不能照搬习得过程的做法。但是在微观上,学习者和教授者可以控制和创造习得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在宏观方面,外语教学相应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加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创造语言习得条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二、文化适应模

15、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 2010作者:陈红平 刘维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社会距离;心理距离; 外语教学John Schumann(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论首先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为什么存在显著差异。其理论建立基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对二语学习的中国人,可从两个角度考虑文化适应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是中国人在国外工作或留学,即处于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二是中国人在中国这一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大环境下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16、接着分别从文化适应模式对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与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提高二语习得提出一些建议。一、文化适应理论1.含义Schumann 提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文化适应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制约第二语言水平。”Schumann 把文化适应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把目的语社团作为参照系,希望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第二类学习者则希望与目的语社团进行社会结合,心理上对它的语言开放,但不愿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Schumann 强调,这两种文化适应均能有效地促进第二类语言习得的发展。2.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社会距离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显性: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地位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