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7037048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解析数学课堂有效把握互动生成——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纵横-专题透析 深度解析数学课堂 有效把握互动生成 两次教学“9加几”一课有感 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226100)吴天艳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课堂上,一 旦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那么学生精彩的疑问、想法、创见就会随处可见,课堂便成 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 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 的重要任务不是完成教学内容、讲解练习,而是要不断地 审视并深度解析数学课堂,让教学内容不断地跟着学生的 学习规律、身心特点等变换呈现方式,使学生飘远的思绪 和冷漠的情感逐步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学 生真

2、正地参与了,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精神上得到了愉 悦,这就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好课! 下面,以我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的课堂现场和感悟, 谈谈数学课堂上对互动生成的有效把握。 初次教学: 一、教材解读 “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的基础上,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进位加法。教学策略主要是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 动,自主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经历 “凑十”法的建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理解和 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会了“凑十”法的建构过程, 就能将它迁移到后面将要学习的8加几、7加几的计 算中去,同时为将来学习简便运算、估算打

3、下基础。因此,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经历自主建构“凑十”的过程,将具 体的形象操作内化为借助表象进行抽象口算,并能用语言 外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良多。比起单一的传统教学,这样的动态化、多元化的课堂, 更能让学生爱学、乐学。正如一句话所说:“一种数学精神, 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 过程中熏陶、感染、领悟和实践锻炼出来的。” 当然,在课本安排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自 己开发课程,增加数学实践活动。如张奠宙、唐彩斌老师的 (J、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一文中写 到的实践活动。 案例:自制飞机飞多远?(选自美国数学课程标准, 2000)

4、 用一张A4纸折飞机,能够飞多远呢?为了反映飞机飞 的距离需要收集相应的数据,几次比较合适?加上别针会 是怎样的结果? 这是一个收集数据进行探究实验的实践活动,可按以 下步骤操作:(1)用一张A4纸折飞机,能够飞多远呢?(2) 要比飞的距离,飞几次比较合适?(3)用哪个数代表飞行距 离?(4)在机头上加一个别针,再次测量飞行距离,结果会是 怎样?(5)加两个别针再进行试验。(6)分析数据,推断:是不 是别针加得越多,飞得越远?(7)加三个别针进行验证。(8) 归纳影响飞机飞行距离的因素,会发现其宴不是想象的那 样太重了反而飞不远。 案例:数与式的和谐美 数学美不仅在图形和几何领域中体现,也蕴合

5、在数与 8) 1嘤 嘲 代数的领域中。如: 交换律叶6=b+a、ab=ba,具有和谐美。 1213=16,分子与分母分别相乘,也是和谐的。 式的规律美。 1X1=l 1l1 l=121 111l11=12321 11 111 1 l1=123432l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 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 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 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数学实践活动带来了全新的 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学习数学

6、书本知识的机器,也不 再是接受数学问题的容器,更不再是单方面接受数学教育 的被动对象。这种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的教学问题情境, 既渗透了统计、分析、估算等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重要 数学思想,又通过小组合作等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过程,解决 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力地证明了整合教学方式在小学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的重要性。 (责编杜华) 二、教学过程 师(先拿出9个球,再拿出5个球):根据这幅图,你能 知道什么? 生:知道一共有14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是数出来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生,:l0、11、12、13、14。 生:我是通过摆小圆片

7、知道的。 师:怎么摆?你能重复一遍摆的过程,让我们一看就知 道结果是几吗? (生 先从5个小圆片中拿出1个,与9个小圆片合成 l0,再将10个小圆片与5个小圆片中剩下的4个合成14个) 生3:我是先算10+5得l5,再用151得14。 师:你的方法也不错。 师:刚才小朋友想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先把5分成1和 4,再将9和1合成10,10加4得l4。 (师边口述边板书) 9 5:14 10 师:谁再来说说刚才是怎么算的? (由于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完整,接着又请了两个学生 说,但都断断续续不能说完整,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不知 道哪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说一遍。 三、问题

8、探讨 课堂上,对学生的生成,教师有效把握了吗? 这是初次教学时进行的设计,对于9加5如何得到 l4,我没有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的基础畅所 欲言,为学生张扬个性、互相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并不是从零开始: 有的从9开始数5个,得14;有的把5拆成l和4,9加1 得l0,10再加4得14;有的把9+5看成10+5,再用15减1 得14但为什么在让学生说说该怎样用“凑十法”算出 9+5时,学生却不能说完整呢?经过几天的调整,我自己再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发现:虽然这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学生的 算法也各

9、种各样,但这节课的遗憾在于我对学生生成的资 源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突出表现在没有把个别学生有价 值的生成,通过我的有效引领,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和 进一步探究、发现的资源。特别是对生:的方法没有利用到 位,多么可惜呀! 基于以上思考,我再一次执教“9加几”这节课。第二次 教学中,我对第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与调整。 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再次教学: 一、教学过程 师(先拿出9个球,再拿出5个球):根据这幅图,你能 知道什么? 课改纵横-专题透析 生:知道一共有l4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是数出来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生1:10、

10、11、12、13、14。 生2:我是先算10+5得15,再用151得14。 生,:我是通过摆小圆片知道的。 师:你能用小圆片代表数字,再次摆给大家看吗? (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摆小圆片的过程,边摆边说 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通过摆小圆片的方法知道9+5=14,这真是个既会 动手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他通过先把小圆片移一移,再数 一数的方法,让大家一看就知道9+5得14。让我们按照他 的方法也来摆一摆,看看哪些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聪明,自 己摆出9+5的计算过程。(学生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然后_ffn说 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刚才我们都想到了一种计算9+5的方法:先把5分

11、成l和4,再将9和1合成10,10加4得14。 (师边口述边板书) 9+5= 14 f Lj 4 l0 师:哪位小朋友能把自已摆的过程再来说给大家听一 听? (请了几位学生回答,都能比较清晰地把“凑十”的过程 说清楚) 二、重新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生成。 重新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我在尊重学生生成的前提下, 及时加强了对互动生成结果的利用,如对生 的生成紧紧 抓住不放,并充分地进行放大。我通过“让我们按照他的方 法也来摆一摆,看看哪些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聪明”的诱导 激励,把一个学生的“凑十法”转化成群体共同探究的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交

12、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 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 不可能对同伴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取舍,更不能主动地把自 己与别人的差异转化成学习的资源。所以,面对生 的方 法,我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及时地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有效生 成。我首先给足学生探索、交流、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 手、充分表达、充分思考,然后通过合理的组织引导,让所有 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发展:已经知道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方法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更加主动探究,在主动投入的过程中 进一步明晰了“凑+”的过程;暂时不知道的学生,因为有了 同伴的

13、示范,也经历了一个“凑十”的过程,体验了一番自己 “创造”的J决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为 (三 黼 一 课改纵横专题透析 内化并归纳“凑十法”提供了操作感知的形象基础。看着学 生因为学会了操作方法,得到我的肯定后而激动得红扑扑 的小脸蛋儿,我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一句 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 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耍特别强烈”。 通过后面的课堂练习反馈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试教后, 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扎实多了。 三、深层感悟 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课堂是鲜活的,既是动态生成的过

14、程,也是师生共同成 长的生命历程。鲜活的课堂,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 一次教学智慧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由于受 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期望教学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对于那些 非意料中的生成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它影响了课堂教 学进程,轻易地将它抛弃了。成尚荣老先生说过:“新课程的 实施,不是一幅蓝图,而是一次旅程。既然是未知的旅程,就 可能存在遗憾。”生成性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也是最不应该抛弃的。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 该怎样把握呢? 1尊重、鼓励学生的生成 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碰撞的火花, 因为在课堂上,真实的自我表达是需要勇气的,这往往容易 给学

15、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安。因此,珍膳和保护学生的真 实表现与表达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多表 扬和鼓励学生,不歧视、不敷衍,向学生表现出一种不遮不 掩、不嘲讽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这样既使学生 感受到被保护,也让全班学生学习了怎样尊重他人。 如上述两次执教“9加几”一课,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教 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其中有不少灵动的思 维。只有教师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学生在课堂 上的生成,并把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体现以教案为范 例,将知识融人生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那么学生 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一句话,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

16、才是理想的课堂。 2及时有效把握学生的生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促进课堂 中的动态生成,一是捕捉与挖掘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 如第二次教学中,对生 生成方法的捕捉与放大;二是捕捉 到有价值的信息后,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要有意地放慢脚 步,或设置疑问,或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放慢的课堂节奏下 感悟真正的算理和数学思想。如教学“9加几”一课,让所有 学生理解“凑十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 些优秀学生可能一开始就能运用“凑十”的思路与方法,而 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想到。这时,需要教师既要考虑到会的 学生,更要想到不会的学生,放慢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利 用学生间的差异,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在生 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使 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凑十”过 程 2o) 1啜甲 甲臁弋 对于课堂生成,我们有时要即刻放大,有时要适当延 时,有时要果断搁置,关键看教师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而 对时机的利用和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