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9953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8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前 言 .2第一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2第二章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11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13第四章 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29第五章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38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1第七章 推动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44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50第九章 创建精神文明示范区 .53第十章 启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 .56第十一章 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622前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国

2、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地域特征,决定了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需要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2010 年 11 月,中共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情认识,从武威生态条件严酷、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处于全省发展后进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

3、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打破城乡和行政区界限,在优势地区聚集要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为了科学指导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在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总

4、体规划。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中心城区,29 个乡镇(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共涉及 364个行政村,总人口 88.91 万人。总面积 2484 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规划期为 2010 年2030 年。近期为 2010 年2015 年,中期为 2016年2020 年,远期为 20

5、21 年2030 年。3第一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武威市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图 1),核心区范围基本涵盖了武威市中部绿洲区的核心地带,是武威长期以来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区。核心区集中了全市现状约 49%的人口、59%的 GDP 和 64%的工业增加值。第一节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1、区位条件优越。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G30 线)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

6、卫)线的交汇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2、土地条件良好。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 7.15%,其中耕地面积统计为 382 万亩。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 年变更后面积达 676.5 万亩。4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还需压减农田灌溉面积 164.5 万亩,可变性为生态和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47.2%,高于全省 6.3 个百分点。3、光热风资源充沛。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 2608-3135 小时,日照百分率 58-68%,年总辐射量 127-139

7、千卡/平方公里。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 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 13.9 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 21.51 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 240 万亩,规模养殖户达 12.57 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7.4 个百分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5、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

8、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 处,馆藏文物 4.8 万多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3 处,国家 4A级景区 2 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6、人力资源充足。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 15 所,在校学生 3.2 万人。全市人才总量 13.45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 3.4 万人,技能人才 5.4

9、5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 2.65 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600 多人,社会工作人才 6800 多人。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 40 多万富余劳动力。专栏 1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 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 环境条件复 杂。西南部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5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

10、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包括 8 个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3 个产业基地: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 10 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 个现代物流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10万亩设施农业、15 万亩经济林果。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3、城 镇化水

11、平 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 5-8 公里。城镇化率为 42.1%,虽高于全市 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4、公共服务设施总 量不足,缺乏有序 组织。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6总体不高。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263 元,低于全国 5919 元的平均水平。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

12、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5、单向线 性交通条件下的 发展困境。 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 G30 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 优势条件 对区域带动力弱。第二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1、经济基础薄弱。2010 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

13、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GDP 总量仅占全省的 5.6%,列全省第 7 位;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 1.7%,在 14 个市州列第 12 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 5.5%,列全省第 7 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 9 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 6 位。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相比差距更大。(表 1)表 12010 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7指 标 甘肃省 武威市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常住人口(万人) 2557.53 181.51 361.62 46.41 23.19GDP(亿元) 4119.46 228.77 1100.39 210.51 183.91人均 GDP(元) 16107.2 12603.7 30429.5 45358.8 79305.7财政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