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7029564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谦让教育中的对弈关系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先人后己 、 厚人自薄 、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等古训教导我们应该主动把方便、好处、利益让给别人,以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 礼仪之邦 的美誉。无疑,谦让是美好的,是圣洁的,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今天,加强谦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冷静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谦让教育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关系,令老师和家长们困惑,也令孩子们茫然。面对谦让教育,我们该何去何从,作何选择和决策?一、谦让vs虚伪美国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 50 位成功人士和 50 名有犯罪记录者,分别请他们来信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其中一个在监狱服刑

2、的犯人写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妈妈听了,瞪了我一眼,责备地说: 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要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也许小时候的谦让教育与后来的撒谎成性只是一种巧合,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们为了谦让而选择虚伪,这是我们所要的教育效果吗?从诚实与谦让这两种品质的关系来看,诚实是基本的做人准则,谦让则是更为高尚的人格品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先诚实后谦让的道德发展顺序。比如在儿童27 岁时,他们的思

3、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突出的思维特点就是 自我中心 ,凡事以 我 为导向,而没有真正意义上 你 和 他 的概念。这时的儿童往往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诚实地表达自己是这一阶段儿童品质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非要拔苗助长地让他们学会谦让,势必只能让他们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犯人一样学会撒谎,学会虚伪。只有当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 去自我中心 的趋势时,谦让教育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才会变得顺理成章。二、谦让vs被嘲笑小薇的堂兄弟们来家里做客,他们看中了小薇屋里的一个个毛茸茸的玩具娃娃,把他们掷来掷去,进行起男孩子们的战斗游戏。看着这些平时被自己视如心肝的宝贝们被无情地当作战斗工具,小薇心疼不已,可自己又制止

4、不了这帮小男子汉们,无奈的她只能搬来救兵 爸爸。可爸爸看了一眼,淡淡地说: 从小不就给你讲过 孔融让梨 的故事嘛!哥哥们是客人,咱们应该让着他们点儿。说完爸爸就走开了,只剩下哥哥们对着小薇扮鬼脸,嘲笑她。委屈的她只能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融让梨 是千古传颂的谦让佳话。但在利用它对孩子们进行谦让教育时,不得不细细思量一下:到底该谁让谁?孔融是弟弟,主动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他出于自愿,出于礼仪,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教育孩子不分对象地谦让,最后他们 收获 的很有可能就是强者的嘲笑以及对谦让品德的置疑,最终不再谦让。真正的谦让对象应该是那些相对弱小的人、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我们可以教育学生将公交车上的

5、座位让给老、弱、病、残,而不是健壮的青年人;教育学生把助学金让给那些家庭极度贫困的同学,而不是家庭富裕的同学;把自己的文具书本让给边远贫困地区的同龄朋友们,给他们雪中送炭般的温暖 这样,孩子们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称,真切地感受到谦让的美丽和价值。 三、谦让 vs 秩序一节 谦让 的思品课结束后,学生在出教室时纷纷你谦我让,有两分钟的时间没有一个人出去。我们能说学生们真的懂得谦让了吗?其实不然,像这样的场合,所需要的只是秩序而不是谦让,就好比大家排队买票、排队就餐、排队上公交车一样,井然有序足以。如果大家你推我让,岂不是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荒唐可笑。想起余秋雨先生论及让座之风时提到的一个聊斋中的故事:一伙人在热闹地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嚓一声,双牙落地 虽说故事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做作的谦让要不得。秩序和谦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应该教育学生们明晰他们各自的适用场合。四、谦让 vs 竞争这是对让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之苦恼不堪的矛盾。为了让孩子们成长为良好公民,我们需要他们学会谦让;而残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