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双城记》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7540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狄更斯《双城记》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狄更斯《双城记》赏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城记相关评述如同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自双城记出现以来,文学批评家和读者们对它从未有过一致的评价,正面、负面、中立三种声音一直存在。正面评价1、1859 年,狄更斯在谈到 双城记的创作经历时说:“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双城记,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总算感到满意。能够偿还我在创作中所付出的心血的,决不是金钱和其他任何东西,而是小说的主题意义和创作完成时的喜悦。 ”2、在季羡林先生主编,宋兆霖先生翻译的双城记中,编者写道:“双城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之一。 ”3、以张玲为代表的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不论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双城

2、记都应说是代表了狄更斯创作艺术高峰的杰作之一。不愧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与世界第一流的长篇小说媲美。4、 外国文学史简编第三版(2004 年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以下简称外史) 对狄更斯双城记的评述是:“双城记以法国革命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迫害。总的说来,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资本主义社会中受迫害、受剥削的广大中下层人民。 ”、 双城记被誉为“书里有上帝的真理” “, 更能表达那个时代的良知” “, 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 “, 使人奇妙地感觉到了人的深度” 。负面评价:、 简明英国剑桥文学史(the concis

3、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9 世 纪部分(以下简称英史 )对狄更斯双城记的评述是: “许多不喜欢狄更斯其他作品的人倒十分偏爱双城记 ,而许多热爱狄更斯的人却不肯把双城记读上两遍。 ”、陈超棠的简论狄更斯的中宣称,双城记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杰作。、英国学者詹姆斯 菲茨詹姆斯 斯蒂芬(Sir James Fitzjames Stephen ,1829 1894) 为代表。他认为狄更斯所塑造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形象与法国现实不符,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失真。 “狄更斯先生摆在读者面前的,不是富于营养而调味不佳的食品,却是烹调并不能掩盖其质

4、量的一盘又一盘的菜肴。狄更斯先生所叙述的那个奸污一个奴隶、杀死另一个奴隶的刻毒的侯爵的闹剧式的故事,是对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状况的极不公正的描述。法国贵族阶层对许多事该负责任,这本是个可悲的现实,但是说他们能够不受惩罚地进行抢劫、谋杀和强奸,这绝对不是事实。狄更斯先生作为十八世纪的特色而描写的那类暴行,在十四世纪就已经既不可靠,也不寻常了。可是狄更斯先生并不以公正地描述这些常见弊病为满足。严重地夸大了这些弊病的危害性。 ”中立说法、对于双城记这部小说的评价,评论家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英国本土和西方的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地位不高,认为“双城记的写作风格是灰黯的,不事修饰的,

5、因此许多读者都不愿意在狄更斯的正宗里给它一席之地,这是作者所有的小说中最缺乏狄更斯风格的一部了。 ”然而,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接受语境的不同,自从20 世纪上半叶双城记译介到中国以来,它却一直被中国文艺评论家和广大读者当成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而备受推崇。、 双城记是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下层革命者德伐日太太的形象又是影响这部小说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梁实秋先生曾说:“狄更斯读了卡赖而的法国大革命 ,大受感动,决心再试写一部历史的罗曼斯。卡赖而送来两车书供他参考,可是狄更斯大部分未加使用,因为他不想写革命史,已有卡赖而的佳构在前,无再写之必要,他只要捕捉那一时代的气氛,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流血只能

6、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的心才能挽救浩劫。”、狄更斯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凡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凡是不符合的,他就憎。我们在对他的作品人物划分类别时,也不能忘记这个出发点。有人把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分为四大类: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梅尼特、查里斯、代尔那、露茜) ,自我牺牲的怪人(卡尔登、普洛斯) ,革命人民的代表(得伐石夫妇) ,贵族、资产阶级坏蛋(厄弗里蒙地侯爵、巴尔塞) 。这四类分法,对人物的具体划分以及对各类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关系的分析,都有值得商榷之处。、英国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曾这样评价狄更斯:“他作为基督徒的时候总是在他类似本能地站在被压迫

7、者一边反对压迫者的时候。事实上,他无论在什么时候, 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理所当然的站在处于劣势的人一方的。如果把这种做法引向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么当处于劣势的人一旦变成处于优势,人们就不得不站到对方去了。而事实上狄更斯正是趋向于这种做法的。比如说,他厌恶天主教堂 ,然而当天主教徒遭受迫害时 (见巴纳比拉奇) ,他便站在这些天主教徒的一边。他对贵族阶级甚至更为厌恶,然而一旦那个阶级真正被推翻(见双城记中有关革命的那几章 ) ,他的同情便转向了他们。 ”作者评价虽然评论者们对双城记评价并不一致,但对于狄更斯的艺术创作和重要影响却从未有过质疑。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一百三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在畅

8、销书中遥遥领先。在那些人手一册的经典中,他仅仅排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他的作品翻译成外文的最多,在世界各地传播得最广。英 菲霍布斯色姆 狄更斯导论大卫考波菲尔使他重温他的过去,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临终前不久这样说道: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欢这一部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我在内心的最深处有一个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是大卫考波菲尔 。英 赫. 皮尔逊狄更斯传在狄更斯身上,他们(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找到了一个天才。他使小说恢复了它的整个史诗的性质。拉尔夫福克斯小说与人民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等是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

9、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德国人开始发现,近十年来,在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革命,先前在这类著作中充当主人公的是国王和王子,现在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而构成小说内容的,则是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最后,他们发现,作者当中的这些新流派乔治桑、欧仁苏、查狄更斯就属这一派无疑地是时代的旗帜。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狄更斯是一位把人物描绘得十分准确的画师。吉辛狄更斯批评研究狄更斯始终怀着一颗人道主义的心来创作,他是“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是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张玲,张扬(双城记译者)双城记原书序本书的主要情节是我跟我的孩子们

10、和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威尔基柯林斯(一八二四一八八九):英国小说家。作品有白衣女人和月亮宝石等。狄更斯的好友和办刊合伙人。先生的剧本冰冻的深渊时构思出来的。那时我产生了表现这故事的强烈欲望。我在幻想中津津有味地精细地勾勒出了人们的心态,设想着把它呈现在善于观察的观众面前。我对我所设想的东西越来越熟悉了,渐渐让它变成了目前的样子。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身心全部为本书所占领。这些篇页里的东西到目前为止都是经过我确认和切身体验的,仿佛它们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书中有关法国人民在革命前和革命时期的种种描绘,无论多么细小,全都是真实的,有可靠的证人的证言为根据。我的希望之一是为那部帮助人们理解那个

11、恐怖时期的深受欢迎的生动形象的著作增添一点东西,虽然对卡莱尔先生的杰作杰作:指法国革命(一八三七),英国文学评论家、传记家和历史学家 汤玛士卡莱尔(一七九五一八八一)作,狄更斯此书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卡莱尔也是狄更斯的朋友,常去他家听他朗读他的新作并发表意见。充满魅力的卡尔顿看过了双城记 ,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为爱而死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

12、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这话来自圣经 ,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

13、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 ”, “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 , “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 、 “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这部作品是作者 1859 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

14、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作者的这种主张正体现在卡尔顿身上。酒神提到卡尔顿,就不能不说他喜欢喝酒。比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俩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 , “还有谣言说,有人看见卡尔顿大白天醉得像只放纵的猫,歪歪倒倒地溜回寓所去” 。但是我认为卡尔顿绝对不是一个酗酒的酒鬼。尼采曾经提出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简单的讲,我认为酒神更接近于非理性,而日神则靠近理性。卡尔顿就具有这样一种酒神精神,而且是超越酒神精神的。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卡尔顿与斯特莱佛晚上处理公务,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喝酒,用冷毛巾让自己保持清醒,熬夜工

15、作而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原始人的旺盛的生命力。在当时的英国,查尔斯、罗瑞等人可以说处的是上流社会,他们是绅士,有礼貌,说话有分寸,办事精当圆滑。在这样的环境中冒出卡尔顿这样一个很“原始”的人,这个人就显得非常的特别,像羊群里冲出一头狼,想精美的金银饰品中的一块璞玉,而这种反差,使卡尔顿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酒神和日神, 双城记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如果要给这两个城市赋予精神的话,依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伦敦应该以其相对的文明、以其理性而赋予其日神,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巴黎混乱,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甚至是癫狂的状态,已毫无理性而言,当然,巴黎应该归入酒神城

16、市。作者对于巴黎这样一种状态是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当时伦敦那样一种状态,作者也未必完全予以认同。卡尔顿的作用在此显示出来,卡尔顿可以说是一种在“日神”精神下成长起来的“酒神” ,这样他便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他是一种平衡,是一种酒神和日神的协调统一。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痞子”在当时英国社会看来,卡尔顿是不务正业的,甚至露西也是这样认为,就连卡尔顿也自认为是个堕落之徒。 “他此时此刻也明白自己是个自暴自弃的、虚弱可怜的、不得志的酒徒。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跟卡尔顿有些类似的人物,比如魏晋时期的狂人阮籍,比如海角七号中的吉他手阿嘉,还有港片中很多生活在社会阴暗角落的小混混。他们被社会的主流道德所排挤,一般大众都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就是不务正业,是堕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