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7477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研(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八年十一月2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东辽河源头综合整治项目承办单位:东辽县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人:吴恩涛技术负责人:朱庭江总投资:11829 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国债补贴 8000 万元;自筹 1469 万元;银行贷款 2360 万元。二、项目提出的理由和必要性本项目的提出主要依据已列入国家二十一世纪优选实施的东辽河上游地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工程规划。东辽河源头流域(杨木水库以上)是东辽河流域重点水力侵蚀区。严重水土流失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大量泥沙淤积水库、污染水质、威胁水利工程的寿命和安全。为此,搞

2、好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是强县富民的当务之急。这次整治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计划地、合理地、科学地确3定农、林、牧、副业生产用地,正确地配置各项水保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发展原则指导下,根据自然和经济特点,发挥本地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坡、沟、川、上、下游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整治的总目标:一是经过整治后,当地农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人均收入明显增加。二是缓洪效益显著,减少泥沙流量70%以上。三是谷坊、截水沟、梯田、治河等工程设施在五十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保证安全。四是植物措施面积达到宜林宜

3、草面积的 80%以上。第二章自然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情况本流域位于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是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度在 200500米之间,地理位置在东经 12403444125 03514,北纬 420364443 02650之间,总幅员面积 211.64 平方公里。二、水文气象4东辽河发源于福安村,多年平均迳流深 102.54mm,全流域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睛朗,冬季严寒漫长,风向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 35 米/秒,多年平均气温 46,无霜期 125140天,历年平均降雨量 470700mm

4、,六、七、八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0%以上,多年平均雷暴天为三十天左右,降雨集中,强度大,相当部分形成地表迳流,易造成水土流失。三、地质东辽河流域上游,岩性以片麻岩、花岗岩、安山岩等为主,物理风化较强,抗蚀性能弱,所以丘陵顶部都呈浑圆状,其上部有较厚的风化壳,坡的中下部有较厚的坡积物,岩石松散,但坡度较大的地方基岩裸露,所以降水着陆后,流速快,冲沟发育,地表迳流汇集河川,而易泛滥成灾。四、土壤主要土壤棕色森林土、白浆土、棕壤、暗棕壤、灰棕壤、石质土等。1、棕色森林土多分布在低山和丘陵物陡坡,成土母质属于堆积物和花岗岩风化物,结构松散。2、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缓坡或台地上,黑土层较5

5、薄养分较低,易遭受冲蚀。3、棕壤、暗棕壤、灰棕壤、石质土以上四类土壤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土层薄,养分低,质地粗,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石质土地,农用价值低,宜植树封山以保持水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五、植被在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本流域形成丘陵低山区混交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天然次生林较为稀疏,次生林以蒙古栎为主,人工林主要树种有落吐松、樟子松、油松、杨树和柳树等,森林复被为 27.7%。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一、行政区划与人口流域内有 23 个村,138 个组,总人口 29755 人,农业人口25499 人,农业劳动力 13400。二、土地利用现况流域面积 21641.6

6、公顷,其中耕地 7732.5 公顷。占35.7%,林地面积 7020.5 公顷,占 32.4%,蔬林地面积 1398.8公顷,占 6.4%;荒山荒坡 2993.7 公顷,占 13.8%,果园面积151.9 公顷,占 0.7%;河流水面 728.4 公项,占 3.3%;村屯道6路 1217.3 公顷,占 5.6%;其它 398.5 公顷,占 1.8%。三、农业生产流域自然条件适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部分土地已开为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四、水土流失现状1、水土流失分布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9099.4 公顷,占总面积 42%,其中:坡地面积 4175.6 公顷,占总耕地面积 54%,荒山

7、荒坡面积1826.8 公顷,蔬林地面积 1431.1 公顷,侵蚀沟面积 208.9 公顷,河岸流失面积 131 公项,其它水土流失面积 1326 公顷。在 4175.6 公顷坡耕地中 5010 0的有 1548 公顷,占坡耕地面积的 37%;10 015 0的有 1461.5 公顷,占坡耕地的35.1%;15 020 0的有 843.5 公顷,占坡耕地面积的20%;20 025 0的有 217.1 公顷,占坡耕地面积的 5.2%;25 0以上的有 112.7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2.7%。2、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到当前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该流

8、域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问题是:7(1)耕地逐渐减少,耕作条件越来越差。太安、会中等村,因山地表土流失殆尽而弃耕 200 亩。(2)坡耕地土层变薄,地力减退。垦荒初期山地黑土层厚度均在 30 公分左右,现在普遍减少 10 至 20 公分,据科学部门测定,每流失一吨表土,就带走氮 0.81.5 公斤,磷 1.5公斤,钾 2.0 公斤,大量的养分流失,使耕地肥力大幅度下降。(3)泥沙淤积水库。杨木水库以上共有河流 4 条,主要干流东辽河上游段总长 28 公里,主要支流有拉津河、北化河、会中河、培英河,全长 20 公里。河道比降 1%,现有大、中小水库塘坝若干座,是我省水库塘坝淤积严重的地区,每年都有大

9、量泥沙进入杨木水库,据实测推算,年均流失表土层 2.37毫米。(4)洪涝灾害频繁。由于植被差,涵养水源能力低,渗透量减少,降雨后河水猛涨,使河谷两岸的庄稼被大面积冲毁,全流域的易涝面积基本分布在河流两岸地带,另外,洪水直接破坏桥梁、村庄、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3、水土流失成因该流域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8(1)降雨量集中该区年均降水量 400700 毫米,70%的降水集中在6、7、8 三个月。同时,暴雨较多,强度大,易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2)森林覆盖率低该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历史上森林(原始)茂密,针叶树有:油松、落叶松、沙松等。阔叶树有:白桦、山杨、水曲柳

10、、胡桃、榆、槐等,上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森林资源的掠夺,使茂密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变成光山秃岭,沟壑纵橫,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植被受到破坏,到目前森林覆盖率降到27.7%。(3)生产建设带来新的水土流失开矿、采石、水电施工、筑路、养蚕、烧窑取土、其他建设和生产活动,对植被破坏很大。第三节: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现状1、治理工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群众的努力,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9明显的效果,并且涌现出许多典型。近几年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省政府开展“天池杯”竞赛的推动下,水土流失治理

11、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标准高、规模大,使治理速度明显加快。2、预防工作1983 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按着条例和细则的规定,认真抓了预防管理,较好地控制了新的水土流失,在预防管理工作中,主要抓了二个方面内容:(1)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搞好水保重大意义的认识。利用广播、宣传车、张贴标语、布告、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在各村地进行宣传。宣传国家有关在水保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宣传水保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加快山区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作用。(2)建立执法体系,严格检查,依法管理。为了切

12、实抓好预防管理工作,设有若干名水保监督检查员,对破坏地貌、植被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查,对毁林开荒、修路、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坏地貌的生产活动进行检查,严格按国家法规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收取水土流失补偿费。通10过监督检查使现有的植被和小流域内工程设施有效地得到保护,人为破坏的事件大为减少。第三章整治原则与标准第一节:整治原则整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在投入上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治山治水活动。在生产发展上,从流域实际出发,以粮食生产为主,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林、牧、副业用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在治理措施配套上,植物措施与工程

13、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理、管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治理形成上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林、田、路综合治理。在治理步骤上应本着自上而下,先支后干,先治重流失区,后治一般流失区的原则。第二节:整治的任务通过整治,进一步查清土壤侵蚀类型、特点、危害程度分布状况,发生和发展规律,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确定该区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措施。第三节:整治年限整治年限为五年。11项目水平年 2008 年。整治目标年 2013 年。第四节:整治标准1、经过治理后,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人均收入明显增加。2、治理程度达 70%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成

14、活率达到 80%以上。3、缓洪拦沙效益显著,减少泥沙效益 70%以上。4、在五十年一遇暴雨情况下,谷坊、截水沟等骨干工程设施安全渡汛。5、治理后粮食增产增收。第四章综合整治措施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是:农业用地 7732.5 公顷,占 53.7%;林业用地 7020.5 公顷,占 32.4%;疏林地 1398.8 公顷,占 6.4%;荒山荒坡 2993.7 公顷,占 13.8%;果园 151.9 公顷,占0.7%;河流水面 728.4 公顷,占 3.3%;村屯道路 1217.3 公顷,占 5.6%;其它用地 398.5 公顷,占 1.8%。第一节:农业用地现状12农业用地(耕地)比重

15、最大,现有农业用地 7732.5 公顷,占 35.7%,在耕地面积中 250以上坡耕地 427 公顷,这类坡地坡度大、土层薄、地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按水土保持法和吉林省水土保持条例的规定,在整治时全部退耕还林、还果,整治后的农业用地 7305.5 公顷,占33.7%。第二节:林业用地现状现有林业用地 7020.5 公顷,占 32.4%,整治时流域内荒山荒坡造林,疏林地补植 250坡地退耕还林,整治后林业用地面积为 9795.4 公顷,占 45.2%。第三节:牧业用地现状现有牧业用地 2993.7 公顷,牧业用地调整后达到 2112.3公顷。第四节:整治措施整治任务是:荒山荒坡造林

16、1278.8 公顷,疏林地造林1144.9 公顷;坡耕地退耕还林 71.7 公顷,还果 232.5 公顷;农业水平梯田 581.3 公顷;治理侵蚀沟 1134 条,总长 107.7公里,208.9 公顷,修各种谷坊 6119 座,修沟头防护 1134 处,挖水平截水沟 82 延长公里,疏通河道 48 延长公里。13一、工程措施(一)田间工程田间工程包括:水平梯田、拣石格、培地埂和地局子等,平均每亩梯田土方工作量 160200 立方米,每亩梯田工程需要劳力 4060 个,大于 1015 度的坡耕地拣石格 240.5 公顷,培地埂 1282.4 公顷。(二)拦截坡面径流工程为拦蓄减缓坡面径流,规划在坡面上沿着等高线挖水平截水沟 82 延长公里,沟深 0.51 米,沟上宽 0.81.2 米沟底宽 0.40.8 米,沟外缘的土埂高 0.40.7 米,顶宽 0.30.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