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7039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低电压”_治理典型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低电压” 治理典型方法一、 关于变电站、 线路、 配变电压三级联调技术 (一)目的在“ 低电压” 问题涉及面广、 用户数量多, 采取单一调压手段已无法满足电压调整需求的供电区域, 充分利用系统各级电压无功设备的调压裕度, 克服单一调压方式的局限性,提高农网电压调控能力,改善供电质量。(二)工作意见以居民客户端电压为依据, 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 实现对有载调压主变、 变电站站内无功补偿设备、 线路无功补偿设备及调压装置、 配变低压侧及用户侧无功补偿设备等同层多项和不同层多级电压无功协调控制,有效改善供电电压质量。(三)基本条件 1. 变电站主

2、变应为有载调压型变压器,且具备远方控制有载分接开关功能。2. 变电站站内无功补偿设备可实现远方投退。3. 居民客户端电压监测点数据可通过无线公网、 无线专网或电力载波等通信方式上传。4. 可选配能够实现远方控制的 10 千伏线路、 配变低压侧及用户侧自动无功补偿装置。5. 可选配能够实现远方控制的 10 千伏线路调压器。 二、 关于县级电网无功优化补偿技术 (一)目的由于无功电源缺乏造成较多居民客户端电压偏低的县域电网, 根据县级电网无功优化计算结果, 开展变电站、 中低压线路、 配电变压器、 用户侧无功优化补偿建设, 实现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 减少无功大量流动造成的损耗,提高客户端供电电压

3、质量。(二)工作意见依据无功优化计算分析软件或相关管理系统, 根据不同电压等级电网历史、 实时及预测的负荷情况, 按照分层分区无功就地平衡的原则, 经无功潮流优化计算, 在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电压无功设备选型、 补偿容量、补偿方式和安装位置等, 开展无功优化补偿建设。 在负荷波动幅度较大或相对重要的变电站, 建议采用压控调容式电容器成套补偿装置, 实现变电站无功潮流的优化控制。 在供电半径长、 负荷重、 功率因数低的 10 千伏线路, 建议采用配变低压侧集中补偿与中压线路补偿相结合的无功补偿模式,选用自动分组投切的无功补偿装置; 在供电半径较长、 负荷轻且较为集中的 10 千

4、伏线路, 建议采用 10 千伏线路集中补偿模式, 选用自动投切无功补偿装置; 在供电半径较短、 负荷轻的 10 千伏线路, 建议采用配变低压侧集中无功补偿模式,实现配电台区无功就地平衡。(三)基本条件1. 变电站、 中低压线路、 配电变压器等设备主要运行参 数应实现自动监测与上传。2. 应配备无功优化计算分析软件或相关管理系统, 可开展县级电网无功优化计算。3. 无功优化补偿管理系统应能实现与调度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 营销等管理系统的接口, 综合利用相关实时运行数据。 三、 关于 35 千伏配电化建设 (一)目的在负荷密度较低、 用户分布范围较广、 用户侧供电电压偏低的中西部偏远地区或山区,

5、 短期内负荷发展较慢, 建设 35 千伏标准化设计变电站容量闲置较多, 占地面积紧张, 依靠 10 千伏线路供电,供电半径较长,供电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 35 千伏配电化建设,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占地面积, 缩短 10 千伏线路供电距离,提高供电能力, 改善电压质量。(二)工作意见根据“ 小容量、 密布点、 短半径” 的原则,在 35 千伏与 10 千伏线路交叉或邻近地方及 10 千伏负荷中心,开展“户外式、 小型化、 造价低、 技术先进 ” 的 35 千伏配电化建设, 减少重新架设 35 千伏和 10 千伏线路工程量, 节省投资, 缩短工期。 建议变电站采用“四框式” 结构,

6、紧凑布局;主变高压侧采用跌落式熔断器保护, 简易设备配置; 选用瓷横担, 轻型 35 千伏线路; 采用积木式 10 千伏配电装置, 模块化 10 千伏配电装置设计; 选用复合导线和其他通信方式, 实现无人值班。(三)基本条件1. 主变容量配置不宜过大, 宜在 3150 千伏安及以下。2.10 千伏出线不宜过多,宜为 23 回。3. 具备 GPRS 无线网络或专用通信通道实现远程通信。四、 关于中低压线路调压器应用技术 (一)目的在电压波动较大或压降较大的中低压线路, 通过采用在线路中后段安装自动调压装置的方式, 提升用户侧供电电压质量。(二)工作意见在对中低压线路电压降落和居民客户端电压情况进

7、行详细监测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确定调压器安装位置及容量。中压线路调压方式一: 在充分利用原有铁芯、 夹件等器部件基础上, 对变压器箱体、 绕组线圈、 变压器油进行适当改造和处理, 加装有载分接开关后,将老旧 35 千伏变压器或 10 千伏配电变压器改造为线路自耦调压器,开展设备的梯度利用,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中压线路调压方式二: 购置成套线路调压器, 进行柱上安装, 缩短建设周期。低压线路调压方式: 在供电半径长, 线路后段所带用户数量不多、 “低电压” 问题较为严重的低压线路,在进行充分的经济技术分析后, 选择合适位置安装数字式电压补偿装 置,提升客户端供电电压质量。(三)基本条件1.

8、 中压线路调压方式适用于供电半径较长(大于 15 公里) , 线径较细,功率因数大于 0.9,暂无线路改造计划,或改造代价过大,短期内暂无资金实施 35 千伏变电站布点改造, 末端配电台区低压用户电压偏低, 采用变电站调压方式难以满足供电质量要求的 10 千伏线路。2. 低压线路调压方式适用于供电半径较长(大于 500米) , 线径较细,功率因数大于 0.9,暂无低压线路改造计划,或改造代价过大,短期内暂无资金实施配变布点改造,末段低压用户电压偏低, 采用调整配变分接头调压方式难以满足供电质量要求的低压线路。 五、 关于宽幅无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应用 (一)目的采用宽幅无载调压配电变压器, 增大配

9、电变压器自身调压范围, 克服传统配电变压器调压范围无法满足电压调整需求的缺点,提升配电台区电压调控能力。(二)工作意见详细分析配电台区所带负荷特性及变化规律, 充分利用配变综合参数监测终端或人工定期监测等手段, 准确掌控配电台区电压最大波动范围,因地制宜,研究采用 24 2.5%、 3 2.5%或其他调压区间的定制宽幅无载调压配电变压器, 根据配变一次侧电压输入和负荷波动情况, 及时调整分接头, 使配变二次侧输出电压处于合格范围。 (三)基本条件1. 适用于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较长, 配变一次输入电压较低或所带末端低压用户电压偏低, 采用常规5% 或22.5%无载配电变压器调压, 无法满足首末端

10、低压用户供质量的配电台区。2. 应根据配变负荷变化规律和特点,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及时调整配变分接头。 六、 关于老旧变压器降容改造 (一)目的将容量较大的 S7 型配电变压器进行降容和宽幅调压改造, 提高配变技术性能水平, 增强调压能力, 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农网节能降损水平,提升供电电压质量。(二)工作意见在充分论证技术经济性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要, 参照 S11 型配电变压器的技术标准, 对老旧 S7 型配电变压器进行技术改造, 充分利用原有配变可用器部件, 采用重新绕制高、低压线圈,改造内部绝缘和油道, 安装宽幅调压分接开关,降低配变铁芯工作磁密的方式,使改造后的配变空载损耗

11、、负载损耗、 空载电流等主要技术指标接近 S11 型配变标准,提高设备利用率,提升调压能力。(三)基本条件容量较大的 S7 型配电变压器数量较多, 具备降容改造所需技术、 人力和物力条件,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 七、 关于单三相混合供电模式应用 (一)目的在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现有三相动力负荷相对集中(或没有) 的地区或山区, 采用单三相混合供电模式, 以单相变压器供给居民生活用电,以三相变压器供给三相动力负荷;在用户呈分散或呈团簇式分布、 地形狭长区域,单点分散大功率单相负荷, 且无三相动力负荷的地区或山区, 采用单相供电方式, 将中压线路深入至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二)

12、工作意见在 10 千伏线路供电距离较长,压降及线损较大,配电台区三相负荷难以平衡,导致低压用户电压偏低的情况下,建议综合考虑配电台区用电负荷特性、 供电半径、 地理环境等因素,采用单三相混合供电模式。 在 TT 接地方式的农村地区采用单相二线供电方式;在 TN-C 接地方式的乡镇区域采用单相三线供电方式,提高农网经济运行水平。(三)基本条件1. 适用于纯单相负荷或单相负荷所占比例较大地区。2. 适用于负荷水平低或发展潜力不大的区域。3. 适用于乡镇低压供电系统需改造的老旧居住区。4. 适用于农村居民分散或团簇式居住, 地域狭长居住区。 八、 关于调容配变和子母配变应用 (一)目的在季节性或阶段

13、性用电负荷波动较大的农村地区, 选用大小额定容量比为 3:1 的调容配变, 或根据负荷情况选用组合配置的子母配变, 解决单一容量配电变压器在用电高峰时期过载运行, 在用电低谷时期“ 大马拉小车” 运行的问题,提升配变经济运行水平,改善供电电压质量。(二)工作意见充分利用配变监测终端或人工定期监测等手段, 详细掌握配变台区负荷分布规律, 在季节性负荷特征明显, 高峰与低谷用电负荷比例大于 3:1 的配电台区, 建议选用具有大小2 个额定容量的调容变压器,根据实际负荷大小,通过调容开关实现变压器高压绕组接线方式与低压绕组串并联转换,调整配变运行容量。 在高峰与低谷用电负荷比例小于 3:1 的配电台

14、区, 建议选用组合配置的子母配变, 根据实际负荷变化情况, 负荷低谷期使用小容量配变, 负荷高峰期使用大容量配变,提升配变经济运行水平, 改善供电电压质量。(三)基本条件1. 适用于配电台区负荷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 或峰谷负荷波动呈现周期性轮替的供电区域。2. 应制定调容配变或子母配变容量调节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3. 通过经济技术比较, 经济发达地区可选用有载调容配变, 在用电负荷昼夜变化显著或峰谷负荷波动呈现不规律周期变化的配电台区, 自动调节运行容量。 九、 关于电压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一)目的 充分利用具备电压质量监测功能的仪器、 仪表和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电压质量监测网络, 实现对

15、变电站、 中低压线路、 配变、 客户端电压数据的及时监测与采集, 确保电压质量监控有序, 治理有效。(二)工作意见在完善电压监测仪为基础的电压监测网络的情况上, 充分利用调度 SCADA 系统、 配变监测终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电压数据采集功能, 推广应用智能电表等具备电压数据采集功能的仪器、 仪表, 作为电压质量监测的补充, 建立健全覆盖各电压等级电网的电压质量监测体系,实现电压质量的及时监测与掌控,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治理存在的电压质量问题。 十、 关于农村低压负荷需求侧管理 (一)目的在有季节性或短时期集中用电需求的农村地区, 采取引导低压客户错(避) 峰用电的方式, 或将可移动的用

16、电负荷集中时段转移到配变台区附近, 实现均衡用电, 满足农村季节性或时段性高峰用电需求。(二)工作意见加强农村低压用电需求侧管理, 宣传引导动力负荷用户错(避) 峰用电, 建议推行公变低压客户错(避) 峰管理属地责任制, 鼓励村委会自发组织成立低压负荷错峰用电管理领导小组, 调动用户错峰用电积极性, 开展移动式生产加工类负荷集中加工点建设,降低负荷高峰时段动力用电负荷,起到消峰填谷作用, 提高供电电压质量, 满足农村用户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十一、 关于配变负荷三相不平衡治理 (一)目的在以单相居民客户为主, 或因条件限制, 低压单相供电线路较长, 三相负荷分配不均衡的配电台区, 采取有效管理与技术措施, 降低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减少电压降落, 降低线损, 提高供电电压质量。(二)工作意见建议将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用电量情况实施分相统计管理, 采用色标标识相别; 统一规划, 均衡分配单相负荷用户; 加强业扩报装管理, 建立施工与管理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