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7026342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忻州盆地地下水补迳排特征及含水层系统边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部,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4lOm,为降水渗入有利地段, 而冲洪积倾斜平原上部及冲积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 分别在1040m及24m,降水渗入条件相对较差;地 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受盆地周边地下水系统的调蓄作用,可将 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及丰、平、枯水年特征的大气降水渗入量 调节为相对稳定的流量补给盆地地下水;河流渗漏补给在空 间上呈线型分布(现代河床地段),在时间上般集中在汛期, 如滹沱河中下游河段,一般汛期河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河 水产生渗漏,补给地下水,平、枯水期则河水位低于地下水 水位,接受地下水补给。而滹沱河上游河段及其支河平时大 多断流,只在汛期有短时洪水,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灌溉 渗入

2、补给主要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在空间上呈片状分布,时 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水库渗漏补给一般可认为呈点状 分布,渗漏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库底岩性及库水位高度;在 冲积平原区,中层水水位高于浅层水水位,当有自然、人工 开窗(混合开采井)的情况下浅层水接受中层水的顶托补给 和浅、中层水之间存在弱透水层时产生越流补给。 盆地区浅层地下水可直接接受多项补给,地下水水位 埋藏浅,水交替积极,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具有良好的 储存、调蓄和释放功能。地下水总体由盆地周边山前倾斜平 原区向中部冲积平原区汇集,并沿滹沱河现代河谷区由上游 向下游逐渐径流和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主要有:蒸发排泄,转化为地表水, 以泉

3、的形式排泄、侧向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蒸发排泄主要 产生在地下水水位埋深小于蒸发极限深度的冲积平原区和 冲洪积交接带,蒸发强度从滹沱河现代河床向两侧逐渐减 小,蒸发量累计805466万m d;盆地地下水大部分向滹沱 河现代河床两侧渗出,转化为地表水,盆地中、北部地下 水以地表水形式通过界河铺狭口进入盆地南部,而盆地南 部地下水也以地表水形式最终通过济胜桥出口排出盆地。根 据济胜桥水文站水文切割资料,地下水(基流)排泄量丰水 年、平水年、枯水年,多年平均分别为1403423万m d、 1153423万m3d、803423万mj,d、I128423万m3d;在山 间倾斜平原前缘多有泉水出露,为浅层地

4、下水的天然露头, 单泉流量一般05lOLs;忻州盆地封闭性较好,仅在盆 地南部东侧的济胜桥出口为地下水侧向排泄断面,断面宽约 450m,含水层平均厚3118m,地下水排泄量约为844万m 4 人工开采是本区地下水主要排泄形式之一,区内众多开采井 多为浅、中层水混合开采,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和生活 用水,地下水开采量累计251668万m d,其中农灌开采主 要集中春夏两季,为季节性开采,开采量164075万m。d, 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6520。 13盆地区中层水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山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浅层 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和大气降水渗入补给等。山前地带浅层含 水层大都位于地下水水位之上,为

5、透水而不含水层,山区地 下水的侧向径流主要补给中层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源之一; 在冲洪积倾斜平原中上部,浅、中层水之间隔水层连续性较 差,浅层水水位一般高于中层水水位,浅层水对中层水可产 生越流补给;在较大洪积扇区的上部,浅、中层水之间一般 不存在连续的隔水层,大气降水可透过浅层含水层直接补给 中层水。 盆地区中层水为主要开采层之一,含水层厚度大、颗粒 粗、连续性好,地下水储存、调蓄和释放功能良好。地下水 径流特征与浅层水极为相似,由盆地周边向中心逐渐汇流, 尔后由滹沱河上游向下游运移。 地下水排泄形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在冲积平原区通过 自然或人工天窗(混合开采井)顶托补给浅层水(与浅层水 一同转

6、化为地表水)及在盆地南部东侧的济胜桥狭谷,以侧 向径流方式排向盆地外。 14盆地区深层水 盆地内深层水研究程度较低,根据仅有井孔资料,结 合物探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较 差,地下水富水性一般较弱,含水层连续性差,地下水储存、 调蓄及释放功能均较差。 2含水层系统边界 忻州盆地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系统的边界按空间分布可 划分为四种类型: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含水 系统之间的边界;盆地孑L隙含水系统的上部边界;盆地 孔隙含水系统的下部边界;浅层、中层、深层含水层之间 的边界。 21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含水系统之间 的边界 忻州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含水系

7、统之间 边界属弱透水 透水边界。受边山断裂控制及差异升降运动 影响,盆地边缘松散岩类与盆地周边基岩直接接触(主要为 变质岩,局部地段为灰岩),因盆地边缘第四系地层的岩性 及粒度变化较大,因此,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 含水系统之间边界的透水性也因地而异,一般在较大洪积扇 顶部,松散层岩性以砂砾石、卵砾石为主,且厚度较大,有 利于山区地下水向盆地径流和运动,为透水边界,而扇问洼 地区,松散层岩性呈亚粘土、亚砂土与砂砾石互为夹层出现, 不利于地下水侧向运动,一般构成弱透水边界,局部可能为 阻水边界。 22盆地孔隙含水系统的上部边界 忻州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上部平面边界为一起伏不平的 开放自然界面

8、,地表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或上更新统亚砂 土、细中砂、砂砾石等,含水系统通过此边界可直接接受外 部环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为一自然开放的透水一弱透水边 界。其水文地质特征不仅与地形地貌、地表岩性密不可分, 同时受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大气降水 人渗的多寡,除受降水特征控制外,直接与地形地貌、地表 岩性及水位埋深有关。河流渗漏同时受河流水文特征及河床 岩性、水位埋深的影响,而灌溉回渗则与人为因素及地表岩 性、水位埋深直接相关。 (下转69页) 63 l , 文 项目的行为,违反规定闲置土地的,违法囤地炒地的行为, 不按合同约定和书面申报时间开工和竣工的行为,商品房项 目配建保障性住房

9、违反规定不是同步建设的等行为,要认真 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制止,依法查处。 44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改革创新举措,政策性强, 关联度高,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关系政策导向和利益分配等 方方面面。所以,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有必要先行试 点,逐步推广。一是要选好试点,精心组织。要选择有代表性、 有积极性、有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有刚性需求的城市 (镇)作为试点。要精心组织,搞好培训,吃透改革精神, 扎实开展工作。二是要分类指导,主动服务。要通过对各类 试点的改革情况,多指导、多检查,主动提供咨询服务,把 握好改革大方向。尤其是对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试点, 更要正

10、确引导,从严管理,防止一哄而起,未经批准乱修乱 建。三是要及时总结,逐步推广。要站在重民生、促发展、 利大局的高度,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对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和 完善,切实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不断健 全相关制度,充实改革内容,丰富试点成果,在此基础上, 结合各地的实际,积极有序地逐步推广,从而更加有效地服 务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厶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 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R,2006,100号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 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R,2007,71号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

11、通 知R,2008,3号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R,2010,19号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 工作的通知R,2010,96号 6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Rl,2010,151 号 7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 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R,2011。45号 8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 资金安排等相关工作的通知R,2012,5号 9徐绍史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 告JR,2013 (上接63页) 23盆地孔隙含水系统的底部边界 忻州盆地

12、上第三系顶面作为盆地孔隙含水系统的底界, 因受新构造运动和古地形的控制,为一起伏不平的沉积界 面。上第三系岩性主要为坡洪积粘土夹少量砂砾石层(或透 镜体),透水性弱,总体看构成隔水边界。 24浅层、中层、深层含水层之间的边界 盆地内浅层水与中层水在倾斜平原上部一般连为一体, 中间没有连续的隔水层,具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倾斜平原中、 下部,浅、中层孔隙水亚系统之间的隔水层连续性逐渐变好, 厚度逐渐增厚,只在局部天窗部位发生水力联系与水量交 换。而在冲积平原区,浅、中层孔隙水亚系统之间一般具有 较为稳定的隔水层,仅在现代河床与古河道叠置的部位可发 生水力联系和水量交换。 盆地内中层孔隙水亚系统与深层

13、孔隙水亚系统除在较 大洪积扇区上部二者之间没有良好的隔水层,可直接发生水 力联系与水量交换外,在冲洪积倾斜平原中下部及冲积平原 区一般均具有较厚的隔水层,且连续性较好,一般很少发生 水力联系和水量交换。 区内众多开采井多为浅、中层水,甚至与深层水混合 开采,破坏了含水层亚系统之间隔水层的完整性,形成了许 多含水层亚系统之间的人工天窗,使浅、中、深层孔隙水亚 系统通过开采井发生水力联系和水量交换。 3结语 总之,忻州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主要受 地貌及含水层埋藏条件控制。含水层系统的边界类型其水文 地质特征与地形、地貌、地表岩性有关,同时受诸多自然与 人为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忻州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 问题调查评价R,2006 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