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G 活用教材凸显理念 使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思考 一、对教材的再认识 目前,粤教科技版小学《科 学》教材已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 实验从整体上看,教材充分融合 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 公平性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 组织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覆盖面强 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性别、 情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 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 在内容选取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动手能力,知识呈现形式丰富 多样,如实物观察、小组讨论,实验 探究、描图绘画等,内容编排考虑 学生能力的差异,任务设计具有层 次性,实验形式以学生分组实验为 主,使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经历知 识形成的过程 2.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个人 主体性 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材 中“活动”“讨论”“网上学”等栏目 都是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学生 有时间和机会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能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 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时, 在情境中生成疑难问题,学生用自 己原有认知结构和有关经验去思 考疑难问题,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 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弓l导下一 起讨论和交流,从而完成和深化对 陈晓敏 蔡敏胜 所学知识的建构。
如《材料的性质》一课,教材注 意引领学生不断地、逐步深入地形 成学习任务,促进自主学习在驱 动页中,设置主题人物拟用自动浇 花器解决没有人浇花的难题这一 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研究材料性 质的欲望通过“制作自动浇水 器”活动,探究使用哪种材料制作 自动浇水器的“水桥”,认识常用材 料的吸水性的差异和用途的关 系然后进一步扩展,通过“选择 购物袋”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探究塑料袋、布袋、纸 袋的性质,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相 联系,做出解释和结论在科学课 堂上,围绕着学生活动,根据学生 情况,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过程, 形成主体知识结构 3.以探究为核心,体现知识 生成性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 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体现以探 究为核心,以提出并解决问题、产 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 的教学观念 在每一课中,设计了一系列以 “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探究活动 如《光的传播》中的“光线打靶”活 动、《镜子》中的“光‘拐弯’游戏”和 “制作潜望镜”活动学生在任务 驱动下,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 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 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 受 叵圃 52 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 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 题。
从“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制 定计划一观察实验”到“收集整 理一分析归纳一表达交流”等各个 环节,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每个 探究环节的实施都基于学生原有 的知识基础,其生成性非常强特 别在“猜想假设”和“制定计划”两 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可以提出各种预设外的猜想和方 法可以看出,教材特别注意适当 “留白”,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有 余地,为教师组织教学留下空间, 从而使知识的生成更符合学生认 知特点 4.以评价为激励,注重评价 的多元性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 注重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我 的学习评价”“我的探究足迹”“我 运用的科学方法”和“我的成果档 案”四个部分组成结合诊断性评 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功 能,对学生每个单元、每册书的学 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另外,教 材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 教师、家长都参与到科学学习的评 价中在评价的每一个部分,除了 评价学生对单元基本科学知识的 理解和运用外,还通过学生的自评 和互评的形式,让他们不断地反思 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参与 性,增强学生的评价能力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 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学习不 再局限于课堂,学生有大量的时间 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家长的支 持、教师的引导中度过的。
教师和 家长参与评价,将为学生的良性发 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评价者通过 激励性、指导性的话语,把评价转 化为学习的动力,将使学生全身心 投入科学学习,并从中体验喜悦、 满足,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二、联系实际活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灵活地 使用教材,做到“定向”于教材之 中,“活用”于教材之外下面 , 《材料的吸水性》一课为例,谈谈如 何活用教材 1.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活 学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科 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所学 习的科学知识置于他们所熟悉的 具体情境中,让科学学习变得平易 近人,将科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 “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 境” 在《材料的吸水性》一课中,学 生欣赏“小明不小心打翻水杯,用 不同毛巾吸水”的视频片段后,让 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发现,所有同学 都参加了讨论从这一个小小的 生活片段中,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 吸水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 性,使学生在课堂合作讨论、探索 新知阶段异常兴奋、思维活跃,提 高了学生的参与率,提升了学生参 与的质量 2.改造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 作用,但过分拘泥于教材,一味按 【乡 塑 着教材的教学程序执行,这样做只 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发 展。
因此,我们教师应对教材的教 学过程进行改造,大胆地超越教 材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根 据不同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 景,在不改变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 下,做出取舍,适当地更换教学素 材必要时也可以增加或删减部分 学习内容 认识材料的吸水性是三年级 《材料的性质》一课中的教学重点, 《科学》教材旨在通过制作自动浇 水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材料的吸水性而事实上,考 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对材料 吸水性及其吸水过程认识不足,如 果在教学起始阶段就进行“制作浇 水器”活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无 法形成知识联系与迁移,这样后面 探究“哪种材料吸水性强”就难以 实现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教材进 行改造重组,在“制作浇水器”活动 之前,增加“材料的吸水性”的教 学通过创设情境、视频导入,让 学生感受到材料吸水性应用的普 遍性接着,演示纸巾吸水高锰酸 钾溶液,再现吸水过程,使学生对 材料的吸水性有初步的认识然 后给出实验材料,学生分组探究 “哪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强?”最后进 行知识应用,利用实验结论制作自 动浇水器 任何教材都存在着许多“看不 见”的空洞和留白,教师应及时地 把这些空白之处挖掘出来,让学生 洞察其中奥妙,使学生更加信服, 理解得更深刻。
这样,教材就在 “无中生有”中变厚了,相应地使教 学材料“增值”,优化了课堂教学 3.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自 匣夏至 53 主发展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 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 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 性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会学习与 思考,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知识 储备,小学生的想法更是千奇百 怪,很多时候难以预知,因此,我们 说学生是“活”的在实际教学场 景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 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下,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进行 动态生成的教学 在《材料的吸水性》一课中,有 一个内容是探究“哪种材料的吸水 性强”,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教材中 提到的方法:把相同大小的试管装 上等量的水,标记水位,然后将相 同长度的各种材料放到试管中,看 水位下降在教学中我发现,除此 方法外,学生还可以想出各种验证 材料吸水性的办法:有的同学把水 染色,看水“爬上”材料的高度;有 的认为可以让材料吸水后,把材料 拿出试管,挤干材料的水,看挤出 水的量,或在实验前后称量材料的 质量,比较吸水质量学生的思路 十分活跃,发言很积极而教师在 此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要 及时把握契机,加以引导,让学生 自主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当以辩 证的眼光进行分析和处理,深刻理 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情,因 人、因时、因地给予学生有效引导,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使知 识的形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 (523808)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