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7024867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剌嘲认知发展水平 李爱华 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为基础,教学活动导学单的设计,应以儿童为主体,在儿 童的知识生长点处、在儿童学习的重难点处、在儿童学习 的困惑处,展开丰富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凸显儿童思维的抽象性,提升儿童思维的纵深性。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盼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攀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 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 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基础进行教 学,设计的“活动导学单”,应在儿童的知识生长点

2、、儿童 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的困惑点等处浓墨重彩,让儿童以 动单”为载体,展开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的基本思 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找准儿童的知识生长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 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 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找准儿童的知识生长 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 者和实践者。这样才能让有效学习在每个儿童身上发生, 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1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激发思维的热情。小学 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儿童作为社会 生活的参与者,无处不在的生

3、活现象时n,StJ刻地进入他们 的认识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 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例如:在教学“认识。11-20”时,儿童对生活中“以 1代10”的像I子并非一无所知。在引入过程的设计中 可 以伸出一双手,并张开十指;可以展示十双一把的筷子, 十盒一打的火柴, 一然后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看 到的数是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既可以用 “10”表示,又可以用 “1”表示,以此唤醒儿童生活中“以 1代1O”、的经验,感受生活中的“1,和“10 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将这样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学习的前提 基础 和重要资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更

4、能激发儿童思维 的热情。 2以儿童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捕捉思维的轨迹。儿童 的学习过程,正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习主体 的经历与体验,获得新的经验,从而主动建构的过程。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儿童原有的认知起点,找准知识的最 近发展区,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情境,促进儿童的自 主学习,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 t 例女艮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探导时,与这一学习密 切相关的是学生已经探导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如何沟 一瞬千年、星移斗转、轮回殆尽、千劫之后至于对某 些句子的翻译,更是妙语迭出,上面所选的五首诗可见一 斑。这样的教学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同学们意兴大盛,课 堂顿时活跃起来。在学习的各个环

5、节,学生们都积极参与, 尤其在讨论阶段,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课 后,几天来他们都津津乐道。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打破 了对西方诗歌的神秘感,而且亲自参与,体会了译诗的甘 苦,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语言的丰富生动,、领会了中文的 特殊魅力。这节另类的诗歌教学课,也给我许多启发: 第一,语文课应该不拘一格,应有独创性。对西方诗 歌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因为民族 化和民族心理的差 距,也因为诗歌特定的难点,学生们很难欣赏到西方诗歌 的妙处,老师也往往有力难施。从语言角度说,西方诗歌 不如中国诗歌精确凝练,尤其译者水平有限的话。从内容 角度说,又因为时空差异,常常隔靴搔痒。那么,如果原 诗比较简

6、单,学生能够看懂原文的情况下,不妨亲自动手 译出。这样做,既让学生熟读了原作,又让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了母语。 第二,语文课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场所,一切教学活动 都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水平这个总的目的 来进行。要我用课文,而不是课文用我。采用译诗的方式 来进行教学,其实正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原则。从上课 的效果看 学生们在自我比较、选择、确定字词句的过程 中,体会到了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 在讨论、欣赏、交流中, 又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可贵、集体学习的乐趣。如果用常规 上课法,学生也许学到了许多文学常识,或者背会了许多 知识,足以应付考试了,但却失去了许多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兴趣、感受、领悟

7、互动,等等。 第三, 要相信,语文课是最有魅力的课,学生是愿意 学习语文的,也能把语文学好。前提是老师要有足够的水 平和能力,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在学生交上来的译诗 中,我们不难得到这个结论。 第四,在新课标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应该主动寻求语 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 堂效益为目标,逐步形成各具风格的教学之路。 -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 2o13年第12期赤南 所 通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让探导圆锥构辩积计算公式成:_ 角形。”此时的教者才不紧不幔弛接过话题:“为什么这三 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可以这样设计:猜猜 噶锥的体惟小棒就不能围商 怎样的三根才能围

8、成三角形呢?” 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想一想, 哪种物体?如何转化? 你想将圆锥转化为学过的:。-= 当众多学生用这三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 学生对圆锥的特征已经认识,不难猜出可能与底面 积和高有关系,而且也能感受到高相同时,底面积越大, 体积越大;底面积相同时,高越大, 体积越大。另外学生 一般都想将圆锥转化为圆柱。在如何转化这 过程的讨论 中,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A组学生提议将圆锥形的橡皮 泥捏成等底的圆柱或等高的圆柱,测量圆柱与圆锥的有关 数据,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B组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将同 样材质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放在天平两边称-一称, 由 重量关系推测它们的体积关系;C组学生决

9、定将等底等高 的圆柱装满沙子或水供人圆锥,看能倒几次? 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认为:A组的方法操作有难度, B组和c组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 我们选用了c组的方法, 将B组的方法放到课后。此时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 的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这时候学生去操作倒水 或倒沙子的活动,不再是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机械操作, 而是一种主动探究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抓住 了学生思维进展的轨迹,、使得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操 作,积极主动地思索、找寻实验中的发现。在这样的情感 体验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思维的深度在不断 碰撞中得到提升,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突破儿童学习的重难点II凸翌

10、息维的抽象性 由于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和个体的差异胜,使得某些知识 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地实 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就要求教师创设 适合儿童思维的活动,让儿童的思维在经历具体操作、表 象操作、概括提升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抽象 1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中设 计的数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热闹的表面 而应给学生一些 思考的空间,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故设障碍,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根据儿童的 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些障 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探究,在潜移默化中深化

11、理 解。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 的关系 时 教者提问: “围成 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 吗?”教者先给出了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一学生顺 利就完成了。教者又给出了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 一同学怎么也围不起来,下面的学生着急了,争着上来, 第二个学生还是没围成,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又上来了几 个,同样围不成。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学生争着 上来了。沉默片刻,一学生叫道:“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 岔彳f: 2o13年第12期 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就不能围成呢?怎样 的三根才能围成呢?”此时币用教师提供的有刻度的小棒 再去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间有怎样

12、的共同点,而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间又有着怎样的共同点。通过 动手实践猜测并验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地找寻隐藏着的规律,这样积累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理解 更深刻,这样的思维更灵动。 三解析儿童学习的困惑点。提升思维的纵深性 儿童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 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 的矛盾而产生的。分析儿童学习的困惑点,在儿童困惑的 地方引领学生进行反思,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的 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1:在尝试后引发儿童反思。运用学生初步尝试后所积 累的数学经验,得出的数学结果进行教学,这样的内容对 学生更蔡切 更 葭力。此时韵启 点

13、拨更能引起学 生的共鸣。 2在追问中引导儿童反思。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 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代说,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代 其思考。当学生的语言涉及不到数学的本质时,此时引导 学生进行反思的追问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面的交流环节中,当学生展示3厘米、5厘米、 9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的图形,并回答这两根太短时,教 师追问:“他说的这两根太短,跟谁比太短?你们听出来了 吗?”当学生回答:“3厘米、5厘米太短,加起来都比9 厘米短,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两 边长度和多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有学生回答说这 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时,教师再次追问:“到底能 不能围成,你能想办法证

14、明吗?”由此全班展开激烈的辩 论。:当学生发现也不能围成时,教师还是追问:“那两边的 长度和调整到什么程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呢?”在教师的 不断追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准确,学生的理解越 来越深刻,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明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儿童 的认知基础出发, 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分析儿童学习的 疑难点,点燃儿童思维的兴奋点,设计适合儿童思维的、 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以这样的活动单导学,有 效地引导学生避开思维的迷惘点,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 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得每个人在数学学习上都能 获得最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张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