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20443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77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涪清路综合改造工程(第一标段)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单位: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人:张林江编制时间:2016 年 9 月目 录一、 工程概况.2二、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依据.16三、 施工计划及准备工作.17四、 施工工艺技术.25五、施工质量保证措施.47六、施工安全保证措施.60七、应急预案.74八、监控监测方案.88九、环境保护措施.89十、劳动力计划.923磨盘沟大桥维修整治工程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一)、工程概述涪清路综合改造工程的磨盘沟大桥,位于涪陵区 S103 渝巴线磨盘沟处,该桥修建于 1989 年,于 1990 年 8 月竣工投入使用,

2、目前已经运营 26 年,设计单位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该桥目前交通量不大,整治改造后将作为城市主干道使用。磨盘沟大桥主跨位于直线段内,北岸桥有曲线引道,曲线半径 R=30.0m,为适应路线要求,引道引孔为弯拱桥,曲线内外边长差用楔形中墩调整,加宽值 B=1.4m。桥梁位于 1%的上坡段,拱圈采用正拱斜置的方式进行处理。磨盘沟大桥桥梁全长 121.25m,东接丰都,西接涪陵,原设计技术标准为设计荷载:汽-20 级,挂-100,人群荷载 2.5KN/m2。拱上结构为石砌拱上横墙,石砌腹拱圈及石砌拱上侧墙,桥面系为混凝土行车道,水泥砼栏杆。人行道为水泥砼空心板用砂浆抹面,主拱修建为 1-

3、净 70.0m 钢筋混凝土箱板拱,上部结构采用净跨 L0=70 米,净矢跨比 F0/L0=1/5,拱轴系数 m=2.514的等截面悬链线钢筋混凝土上承式无铰拱。拱圈正拱斜置,由 6 片拱箱组成箱形拱,拱箱高度 1.3 米、宽度 1.5 米,拱圈全宽 9.0 米。拱上构造为横墙、腹拱、以及拱上填料、侧墙等。主拱圈施工采用缆索无支架吊装,先分段预制,然后拼装。主拱圈分三段缆索吊装施工合拢,每段长度基本相等。拱座采用重力式拱座,基础为扩4大基础,基础置于凿除风化层的基岩上。 1、竣工资料显示存在如下问题:、原桥设计为(净 7.0m 车行道+21.0m 人行道)=9.0m 的桥面宽度,后改为(净 9.

4、0m 车行道+21.7m 人行道)=12.4m 的桥面宽度。、在下部构造施工中,未健全正规的监理制度,但经有关部门认定下,进行了施工,但是缺少文字记载。2、原桥技术标准:原桥技术标准:道路等级:二级公路,桥头引道受地形限制按照三级公路山岭重丘区标准进行衔接,计算行车速度:40 公里/小时汽车:汽20 级;挂-100。人群荷载采用 2.50KN/m2。桥面标准宽度:0.20(人行道栏杆)+1.5 m(人行道)+净 9.0m(行车道)+1.5 m(人行道)+0.2(人行道栏杆)=12.4m桥面标准横坡:2%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抗

5、震设防烈度:度3、整治后达到桥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40 公里/小时汽车:城B 级,人群荷载采用 2.70KN/m2。桥面标准宽度:0.5(防撞护栏)+净 8.0m(行车道)+2.0 m(人行道)=10.5m桥面标准横坡:2%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1/100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VI 度,按 C 类进行设防,按照度(提高一级)构造设防。环境类别:类环境(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气候1、地形地貌桥位区属构造剥蚀沟谷斜坡地貌。桥区斜坡地形坡角较陡

6、,为 5585,斜坡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 182248m,相对高差达 66m,两侧以磨盘沟为界,呈两边高中间低。磨盘沟大桥跨过磨盘沟,磨盘沟沟底与磨盘沟大桥桥面高程相差约 50m。磨盘沟西岸斜坡坡底标高 179-187m,坡顶标高 218.81-238.81m,相对高差约 38-55m,斜坡坡角较陡约 60-80,斜坡倾向约 75,坡长约150m。本次勘察左岸斜坡 30m 范围内磨盘沟大桥左侧中部发育三处危岩单体(W1、W2、W3),危岩体坡肩高程 209-221m,危岩体坡脚 191-192.5m,崩塌方向 75,危岩体相对高差 10-13m,危岩单体体积 W1 约 220m3、W2 约2

7、84m3、W3 约 340m3。磨盘沟东岸斜坡坡底标高 179-186m,坡顶标高 234.53-252.00m,相对高差约 55-66m,斜坡坡角较陡约 55-85,斜坡倾向约 255,坡长约150m。本次勘察右岸斜坡 30m 范围内磨盘沟大桥左侧中部发育两处危岩单体(W4、W5),危岩体坡肩高程 213-215.5m,危岩体坡脚 205-210.5m,崩塌方向 255,危岩体相对高差 5-8m,危岩单体体积 W1 约 192m3、W2 约132m3。综上所述:场地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地势较陡。场地地形地貌复杂。62、水文气象涪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

8、不足,灾害性天气频繁,光、热、水资源同步等特点。沿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10001100mm,降雨量以 5、6 月份最多,沿江地区最小降雨量出现于 1、2 月份,月均不足 20mm。年平均气温 18.1,年际变化幅度 11.6,极端最低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 42.2,常年有伏夏,属我国夏季最热地区之一。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 1000 米,每升高 100 米,年平均气温递减约 0.4 摄氏度。历年平均无霜期满 315 天,年均雾日 30.2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1188 小时。在 19982000 年中,1998 年共出现 6 次暴雨天气,分别

9、出现在 5 月 7日和 10 日,7 月 21 日,8 月 2 日和 27 日,10 月 13 日;1999 年共出现 3 次暴雨天气,分别出现在 4 月 20 日和 6 月 16 日和 26 日;2000 年第一场暴雨出现在 7 月 2 日,日降水量为 113.1mm,为近 10 年之冠,第二场暴雨出现在 9 月 5 日。 涪陵区多静风,频率高达 57。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 7;次为北风,频率 6。月际变化,静风以 10 至 12 月为最多,频率 65;7 月静风最少,频率 49;其余各月在 5062之间。勘察区域内磨盘沟大桥跨过磨盘沟,磨盘沟冲蚀较深,磨盘沟沟宽345m,沟口高程 1

10、45m 左右,多呈“”型,沟壁地形坡度角 5570,局部达 85 以上。水位受降雨影响显著,根据调查走访,磨盘沟 20 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 182.50m。勘察期间,沟面宽度 2.8m,水深约 0.20.6m,流速 0.50.6m/s,流量约 0.7m3/s,水位标高约 179.50180.00;暴雨期间,沟面宽度约 8.5m,水深 0.40.7m,流速 1.21.5m/s,流量约 7.8m3/s,水位标高约 180.00180.86。3、地质构造7据区域资料与现场调查,场地位于珍溪场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磨盘沟下游,岩层产状 335 15。岩体中发育有构造裂隙两组:L1 组:产状

11、 26278,延伸长度 1.02.7m,张开宽度 28mm,裂面平直,该组裂隙发育间距 1.35.7m,无胶结,裂面略弯曲,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L2 组:产状 32781,延伸长度 1.13.5m,张开宽度 15mm,裂面平直,该组裂隙连通性较好,该组裂隙发育间距 0.304.4m。无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两组构造裂隙裂面及层面未见泥化夹层分布,结构面较平直,无胶结,局部粘土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岩体裂隙较发育。另据地面调查测绘及钻探揭露,岩体中未见软弱夹层、破碎带。4、地层岩性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残坡积层(Q4el

12、+dl)、崩坡积层(Q4col+dl)及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岩层,其岩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条石地基(Q4ml):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砂岩条石和砂浆组成,条石与砂浆紧密结合,外侧裸露条基局部已风化,基础底部据钻探揭露仅BK1、BK2 两个钻孔有深约 0.5-0.8m 的粉质粘土,质较纯。、素填土(Q4ml):浅黄色、浅灰色等杂色,主要物质为混泥土块体、页岩、砂岩碎块石及粘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 10180mm,含量 525%,人工抛填,稍湿-干,松散,近期堆填,目前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沉降。主要分布于场地磨盘沟顶部道路、居民区以及磨盘沟底部复线桥开挖堆积的弃土

13、,钻探揭露其厚度 2.60(BK14)5.75m(BK5),一般厚约 4.50m,分布较分散。其中磨盘沟桥墩位置据钻探揭露均为砂岩条石组成,砂岩条石与砂浆紧8密结合,稳定性好,条石基础仅局部外侧存在风化现象。、粉质粘土(Q4el+dl):红褐色、褐黄色,可塑状,主要由粘粒组成,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含页岩、砂岩碎石含量约占 510%,形状不规则,粒径 1050mm,呈强风化状,表层多含大量植物根系。本次钻探仅 BK11 揭露,厚度约 0.80m,位于磨盘沟右岸斜坡顶部。此层主要分布于磨盘沟两侧斜坡原始地貌地带。、块石土(Q4col+dl):灰白色、浅灰色,主要由砂岩、页岩块石及粘性土组成。块石粒径 10-260mm,含量 4565,呈菱角状,稍湿干,稍密;粘性土:黄褐色,呈可塑状,切口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钻探揭露厚 1.43(BK12)6.50m(BK6),平均厚约 4.20m,主要分布于磨盘沟沟底,为磨盘沟两侧陡斜坡崩塌堆积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