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18984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论文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培养单位_建筑与艺术学院_学科专业_ 建筑与土木工程_课程名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任课教师_ _考试日期_ _2014.06.20_学生姓名_ _学 号_研 究 生 学 院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教师签名得分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1 页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 1840 一 1949 年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及其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分析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并从城市规划理念出发,探讨城市规划文化转变的根基与传播途径,揭示城市规划发展的动力与规律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城市规划史;城市文化1 近代城市规

2、划发展的文化背景研究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能脱离事物存在的背景与环境。研究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中,必须关注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从鸦片战争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约 100 年的时间里,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近代以前晚清社会的对外文化交流在近代日益扩大深入。1811 年,马礼逊在广州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此后,中西文化从初步接触到逐步深入,文化交流途径日益扩大,交流内容日益丰富。传教士来华,中国留学生赴外留学,外交官联翩出使,西书大量翻译出版,新式学校广泛建立新学科、新名词不断涌现,西方的意识形态、价

3、值观念、生活习俗在中国逐渐流行,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晚清时期所取得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积累下来,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就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在传统主义与近代主义相互交织的过程中由传统走向近代。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2 页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其中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中西方文化交融后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支撑。作为近代城市规划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如何,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基础?下面就对近代文化发展做一个简要的论述。1.1 近代文化的三个层次对近代

4、历史与文化的曲折发展运用学术界比较通行的文化三分法,把文化分解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试图通过“文化三分法”使大家对于城市规划形成与发展的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更容易理解城市规划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根据梁启超先生在其史论名文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对于近代文化的论述,近代文化可大略的划分为三个时期。梁在该文中说:“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牙,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即中日甲午战争)

5、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时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二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限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幸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思恰值欧洲大战告终

6、,全世界思潮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3 页都添了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很显然,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是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以及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的,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这种认识过程也是文化由外及内发生转变的过程。本文主要是基于上述分析,对近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阐述。虽然分为三期,但不同时期的文化彼此呼应、相互交迭,并无绝对的区分界线。从文化本身发展的特点来看,近代文化的变革不能也无法简单划分,任何一个时期均有着三个层面的变化,只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某

7、一个层面。第一期文化变革侧重物质层面,主要考虑的是“技不如人”,要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但也同时也开始制度以至思想层面的反思,为第二个时期制度层面的变革打下了基础;第二期的文化变革偏重制度,但也一直重视物质文化的变革和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启蒙,这是第一期的延续发展,也是第三期的先声;第三期文化变革注重思想观念,是物质与制度反思与改良的成果,并在文化的多个层面发生较大的变革。1.2 物质文化层面的变革清末时期,鸦片大量输入到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本已末年的清朝社会民怨沸腾、动荡萧条、赢弱不堪。这不仅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也直接威胁到清的统治。于是清朝政府制定了禁烟政策,这给

8、英国等列强的经济利益带了相当大的损失。1840 年的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等联军轻易地切断了清朝政府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迫使清政府投降并签订了中英 5 南京条约 6,香港被割让,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成为第一批开埠的城市,并且列强们也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租界诞生。西方殖民者们在这里居住,贸易和殖民统治,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生活与运作方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济贸易体系,可以说,从这里,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始导入中国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4 页的城市,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也由此有了形成的可能。鸦片战争是贸易战,是西方军国主义、扩张主义在中国的外在表现。这次战争史无前例的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

9、争失败后,国人不得不承认器技不如人,特别是军事武器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参加过浙东抗英斗争的魏源由于对英军的战舰、大炮等新式武器的威力有一定了解,受林则徐的嘱托,于 1842 年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国人渐渐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以图强国。随着西方殖民者在中国进一步的经济掠夺与鸦片贸易,不仅使清廷国库空虚,百姓负担也更加沉重,加上灾荒连年,国内矛盾重重,到 18 丈年,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广有建树,初步具备了国家的规模和体制,而不像多数农民起义始终只是军队体系。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

10、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洪仁开的资政新篇则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这从孙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称即可见其一斑。从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乌托邦社会的憧憬以及未来城市社会形态的设想。这次运动大大的动摇了清政府的政治基础,也推动了清晚期的启蒙运动,给中国近代化过程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856 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天津条约 、 媛挥条约和北京条约,既要赔偿巨额赔款,又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与外患,统治危机深

11、重。在同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内分化出了洋务派,从而在 1860 一 1890 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长达三十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当时被称为“新政”,后人称之为“洋务运动” 。清政府以往的政务局限于文官栓选、赋税征收、祭祀礼仪、军队管理、刑法审判、建造修缮等封建性传统事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5 页务,由六部、九卿等机构承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面对接纳外国公使驻京,购买制造新式船炮,办理海关事务,成立外语学校,派遣留学生等与外洋有关的政务,这些政务是传统国家行政中所没有的,所以称为“新政” 。1861 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专门办理洋务新政的

12、机构。这个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可以说这种思想是魏源“师夷长技”主张的发展。而最先对此作较系统说明的是冯桂芬,他是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一书中论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对待西方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意见成为洋务运动的纲领.它后来披概括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际上就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近代主义技术来巩固清政府统治。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直到这个时期,才逐渐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中国文化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洋务运到掀起了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高潮,中国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国防工业受

13、到很大的重视。所谓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它产生于巧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自然科学,以便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更新技术,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既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变化。因此,近代科学技术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不属于封建主义和贵族、地主阶级,它是世界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来纠正和弥补中国封建文化的不足,就自然打开了近代化的大门。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之相联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

14、成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据梁启超统计,到 1895 年.共翻译两学书籍 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梁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6 页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还推荐了 600 余种西书,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并建议读者“择其要而读之,于世界蕃变之迹,国土迁异之原,可以粗有所闻矣”,希望把传播西学作为启迪民智。国人抱着“富国强兵”的目的,力图“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加强中国清政府的国力,维护国家统治。对于西方物质先进性的认识与学习,动摇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传统价值观,无形中加速了文化近代化的进程。1

15、.3 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在物质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亦有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发生兴趣,提出效法之主张。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一方面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一方面赞颂西方议会等制度。于是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问题也逐渐开始被国人提及。1894 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战争历时近一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 2 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

16、补偿。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两相对比,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成果之一在这次战争中被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第 7 页“毁灭”,以“制夷”的心态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作为天朝帝国的中国沦落了,日本这种小国都能欺负到头上了,国势堪忧。中国人当然不甘沦落,而是发奋图强,力图复兴中华。要实现民族复兴,首先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