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简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6997 上传时间:2016-11-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茶文化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茶文化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茶文化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茶文化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简介(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文化简介明 文征明 品茶图 清 任熊 煮茗图 红楼梦 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 300处。此外,曹雪 红楼梦 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 。可谓是 “ 一部 红楼梦 ,满纸茶叶香。 ”卢仝 (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 2005年第四期 农业考古 中华茶文化 上介绍,在 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

2、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 七碗茶歌 。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夜坐弹 离骚 元 耶律楚材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 神农百草经 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

3、是茶。 陆羽在 茶经 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 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 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

4、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 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 晏子春秋 载: “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 ” 。东汉时壶居士在 食忌 上则说: “ 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 这种茶 “ 与韭同食 ” ,也是以茶作菜。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 饮茶风俗初现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

5、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氏两晋、南北朝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化性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饮进一步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 娇女诗 ,杜育的 荈 赋 ,张载的

6、登成都楼诗 ,杨炫之的 洛阳伽蓝记 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 “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茶经 问世,茶道盛行

7、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 茶经 。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陆羽 茶经 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的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茶入诗歌,流芳百世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

8、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诗堪称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

9、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茶具专用,始于唐代 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 茶经 四之器 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 1987年 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宋代茶文化 茶文化盛行期 “茶兴于唐

10、、盛于宋。 ” 这一时期,茶已成为 “ 家不可一日无也 ” 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皇帝著书,茶风日盛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 大观茶论 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

11、路。元、明、清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 茶录 、陆树声的 茶寮记 ,许次纾的 茶疏 ,文徵明的 惠山茶会话 、 陆羽烹茶图 、 品茶图 以及唐寅的 烹茶画卷 和 事茗图 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小结唐朝: 自陆羽的 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宋朝: 茶叶是由团茶 , 饼茶为主 , 趋向于片茶 , 散茶为主。因为团茶 ,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 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 主饮方便的散茶。明清: 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 而是去领会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今天: 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传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