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读书报告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6980582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读书报告(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绵景观雨洪? 读书报告海绵城市专业班级:城规1301B 姓 名 : 胡 飞 学 号 :1337150107海绵概念雨洪影响 理论研究 案例分析目录雨洪影响1Part城市开发后,雨水直接排放模式切断了下渗补充地下水的途径,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亏空与雨水资源流失之间的矛盾。雨洪影响1Part“城市内涝”“水污染”“水资源紧缺”城市化建设使得下塾面不透水表面和密实地表增加,减少了雨水径流下渗的机会雨水冲刷了建筑、道路表面的大量污染物,导致径流污染成为城市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量却得不到补充,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国外雨洪管理策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

2、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适合本国技术法规体系的现代城市雨洪生态管理模式体系,并将其很好地结合与应用于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例如:美国创立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低影响开发(Low I mpact Development,LI D)、英国推行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模式(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SUDS)、新西兰制定了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策略(Low I 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 UDD);德国的洼地一渗渠系统模式(Mulden Rigolen Sy

3、stem, MR)等。 2Part最佳管理措施开发模式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BMPS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雨水管理技术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2003年出台的第二代BMPs已经发展为针对暴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控制、非点源污染控制等的雨水综合管理决策体系,强调与自然条件(植物、水体等)结合的生态设计和非工程性的管理办法。 2. 1Part低影响开发模式 Low I mpact Development, LI DLID是一种微观尺度理念与技术体系,作为宏观尺度的BMPs措施的有效补充。LID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模拟场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条件,

4、采用源头调控的近自然生态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水文功能的场地,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导致的场地水文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LID设计通常需要综合渗透、滞留、储存、过滤及净化等多种控制技术。2. 2Part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模式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SUDSSUDS是英国为解决传统排水体制产生的多发洪费、水体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提出的。SUDS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到排水体制及排水系统中,综合考虑径流水质与水量、城市污水与再生水、社区活力与发展需求、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景观潜力和生态价值等因素,从维持良性水循环的高度对

5、城市排水系统和区域水系统进行可持续设计与优化,通过综合措施来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2. 2Part洼地一渗渠系统理念Mulden Rigolen System, MR德国是欧洲开展城市雨水管理实践的典范,也是最早提出“径流零增长”暴雨管理理念的国家之一。 而MR是该理念的良好体现,其核心组件是洼地、渗渠和排水管道,雨水径流就地汇流至洼地中短期储存,并通过排水管道(管道带孔且有可调节的溢流阀)连结到渗渠中进行长期储存、渗透。2. 3Part2. 2Part洼地渗渠系统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

6、以下渗。海绵城市概念3Part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何为海绵?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3Part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比较“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

7、,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麦克哈格的THE WOODLANDS TOWN3Part 案例一 44Part The Woodlands Town 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休斯顿市区以北,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座以生态学理念主导的新城规划案例。总体方案由麦克哈格为主的费城设计团队主持,以自然式雨洪管理系统、原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廊道等规划理念

8、而闻名,被麦克哈格称为最满意的城市设计作品。2建设初期收到洪水暴雨侵蚀的The woodlands3建成后绿色廊道是居民避免洪水的屏障4Part The Woodlands 地势平坦、土壤蓄水能力差,若釆用传统雨洪管理方式,极易导致地势低的区域雨水沉积成患。因此在规划前期,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其土地生态数据清查包括:(1)确定场地水文,土壤,植被气候野生动物和小气候数据;(2)确定限制城市发展的生态因子:(3)确定在人的入侵条件下,场地的景观承受能力:(4)确定土地开发计划和对其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5)确定景观承受力与土地利用需求相匹配的基础上,制定由高到低的适宜性土地开发策略。 1麦克

9、哈格在规划研讨会上 12 34Part 首先,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的选址和建设强度,依据土壤组合的类型、排水能力和适宜植物生长的能力等环境评价指标来制定最大开发建设面积的允许指标。将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安排在土壤排水能力较差,植物长势较差的区域。土壤排水能力强,植物种类多、长势好的区域着重保护,限制开发,作为雨洪的缓冲区域。按照不同类型建筑的减少用地面积制定准确的“地块树木清除面积”,减少原始植被的破坏。 场地元素鉴别4Part 然后麦克哈格提出“生态管道”的设想,即借助自然环境,建立“泄洪池”和“蓄洪池”:保留原有的森林、浅草水塘、河流、湖泊、高尔夫球场和作为连续的绿色廊道。将自然和人工排水系统植

10、被进行空间网格屏障设计。建立三级城市自然防洪缓冲带。道路两侧的自然式排水道 防止雨洪侵蚀的排水漫滩启示 (1)麦克哈格在宏观的城市尺度,让运用景观和生态学主导的商业地产开发成为可能。(2)麦克哈格的生态学理念,强调对原生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协调人类的开发活动与土地生态条件。(3)The Woodlands的规划将城市的绿地系统作为整个城市的雨洪管理缓冲带,缓解了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压力。4Part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土人设计项目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建成时间:2011年获奖信息: 2014 Zumtobel Group 奖城市发展与创举类提名奖 2014 罗莎芭芭拉景观奖入围作品 2013

11、世界建筑节-景观项目奖优秀奖 2012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3Part 案例二 44Part 该项目占地34.2公顷,原为一块被保护的区域湿地。受周边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面临严重威胁。最初委托方只要求设计师能想办法维护湿地的存在,土人的设计改变了对方为保护而保护的单一目标,而是从解决城市问题出发,利用城市雨洪,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从而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4Part 在对群力新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模式研究中,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圈层模式“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划分与利用模式。自然保护区理论中的圈层保护模式 圈层保护模式在项目中的运用4Part通过GIS

12、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可知,场地较为平整,陡坎处最大高差约2m,地势较低的洼地主要集中在场地内东北侧。由可视度分析可知,沿场地边缘一周和内部东北的可视度最高。由坡向分析可知,场地内除了大量平地外,东南破西南破较多。由径流分析可知,场地内径流大致分为从东向西,汇集于西侧低地集中流出。4Part (1)保留场地景观记忆(2)建立生态水网格局(3)营造植物多样性(4)营造动物多样性(5)修复湿地生境4Part项目场地与城市交通的边缘设计2m宽的隔离带,成为湿地公园面向城市的休闲走廊,同时又净化坡面径流,净化流往湿地内部的水流。4Part4Part 1.保留现存湿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2. 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作为核心湿地雨水过滤和净化的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3.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给游客们带来了凌驾于树冠之上的体验;通过场地的转换设计,使湿地的多种功能得以彰显:包括收集、净化、储存雨水和补给地下水。使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乡土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同时为城市居民营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创新性谢谢!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