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78379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课件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的能力2品位分析语言的能力3学习从特殊的角度反映重大事件的方法4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教学过程,筛选信息分析鉴赏语言感悟提升小结拓展延伸,一 筛选信息,筛选奥斯维辛特征的信息地理位置政治功用可怕的历史,波兰南部杀人工厂400万人死在那里,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

2、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照片显示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整车拉走的尸体,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奥斯威辛一个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

3、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从文中找,自由分组讨论:,思考,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的阴森恐怖?把笔墨落在了什么上面?读6到15段,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

4、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

5、、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

6、、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二品味分析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品味耐人寻味的语句: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7、”,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甜甜的、温馨的感觉。,齐读文章的一二段,一二段的景象有何特点?哪写词传达出了作者的感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哪些词强化了这种感情?开头有何作用?,“居然”可怕”噩梦,不该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

8、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细心地读1、2、3自然段。这三段中是否反复出现一个词?,可怕,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忘记过去, (列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思考,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大家一起读读 大家看看,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从结构上看,文章最

9、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整个儿笼罩在一种特别沉重、压抑的氛围里;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无限沉思,无限悲痛。,三感悟提升,让学生再速读课文,再次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出于什么养的使命感?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思考,一篇

10、不是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为什么能获得大奖?,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让我们来欣赏它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第一和结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写)、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

11、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总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拓展延伸,卡扎菲最新消息:尸体已高度腐烂 今日将被秘葬于大漠深处,中新网10月25日电 综合报道,卡扎菲20日重伤身亡后,尸体没有按照伊斯兰惯例被马上下葬。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官员称,前领导人卡扎菲今日(25日)将被埋葬在利比亚境内一处秘密沙漠坟墓,外界分析称这也许是新政府为了消除因卡扎菲尸体处理问题所引发争论而导致对当局执政能力的质疑声。,作业,由卡扎菲之死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