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址,周口店“北京人” 遗址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安阳殷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高句丽文化遗产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记载了多种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是高句丽这一湮没在历史中的古代文明的特殊见证2004年7月1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1、概 况,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列入项目包括: 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2、高句丽的历史,“高句丽” ,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后来,高句丽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
通用汉字记事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3、主要景点,五女山山城——高句丽开国王城位于辽东山区的桓仁县五女山山城远眺,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的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免兄弟迫害,逃离夫余国南下,以“纥升骨城”为中心建立了高句丽王国据专家考证,“纥升骨城”应为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的下古城遗址,而五女山山城则为其山城从桓仁县城远远就可望见高耸于8.5公里以外、山顶平坦、状若坦克的五女山山城主要占据山顶平台和东部山坡石砌墙垣修筑在东面和东南面较为平缓的半山坡上五女山山城东墙南段,,“十八盘”是高句丽时期进出山城的主要道路,沿山谷曲折盘旋路宽1-1.5米,全长938米,土质路面,外缘砌筑石护坡五女山山城共设三座门,分别在东墙、南墙和山顶西部十八盘”直通的西门宽约3米,两侧砌筑石墙,门略内凹,呈瓮门之势王宫遗址,山城内居住建筑群址由20多座房址组成,分布密集,均为半地穴建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内设折尺形火炕据出土遗物以铁镞、甲片居多,推测部分为兵营遗址出土了一副铁制脚镣,这是中国已发现的高句丽文物中唯一的刑具铁脚镣,铁镞,铁甲衣,玉飞天透雕牌饰,陶罐,了望台:五女山山城的制高点,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俗称“点将台”。
五女山山顶的水源地:一处位于山城中部偏西侧一处叫“饮马湾” 高句丽都城的特点:附和式都城,即同一地域设有两城,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平原城主要为生活住所,山城主要为军事要塞高句丽王公贵族日常生活在平原城,山城平时储备粮草、军资器械,一遇战事,则退守其中作为王城的这种平原城与山城的附和式结构,是高句丽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分别座落在平原与附近山上,形成了高句丽的一对“附和式都城”高句丽国王平时居住在平原城中,危险时则退守到深山中的卫城国内城”,位于集安市内,即城区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王城从“纥升骨城” 迁至“国内城”略呈方形国内城墙遗址,“丸都山城”,位于“国内城”以北2.5公里,是高句丽早中期重要的一座山城王都,是国内城的守备城始建于公元3年该城以环山为屏障,以山谷出口为城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将军事、生产、生活巧妙地融于一体柱洞,丸都山城远眺,南瓮门(1号门址)位于南墙正中内凹陷处,地势险要,是进入丸都山城的重要通道丸都山城”内的宫殿,约建于公元198年,342年毁于战火。
南北长95.5米,东西宽75米建筑有方形、长方形和八角形等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公元28年, 汉朝的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高句丽难以抵御,王公大臣到退守丸都山城在粮草殆尽,形势危急之际,大臣乙豆智献计, 用水池中的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向辽东军将领谢罪 汉军以为丸都山城中生活储备还很充足,短期难以攻下,于是退兵公元342年, 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山城,并移都到这里山城并非牢不可破,不久,燕王慕容率军攻陷了高句丽, 焚毁丸都城宫殿故国原王于是迁回平原都城,丸都山城从此便衰落下去好太王碑——东方第一碑,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东北200米处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高大、端庄、通体黝黑的石碑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在位期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好太王陵,好太王碑碑文,第一部分: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局面第二部分: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
第三部分: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数量、来源以及有关的守墓制度石碑的发现过程,1877年桓仁建县,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书启公务之余才发现了这块石碑1928年,集安修成木结构碑亭1982年,重修雄伟壮观的仿古碑亭1983年,在碑亭四面装上防弹玻璃,并派专人保护东方金字塔”——将军坟,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东北5公里的龙山脚下建于5世纪初 它是高句丽古墓中方坛阶梯石室墓的代表将 军 坟,,将军坟墓室内部构造,,,墓室内安放着两座石棺,一大一小,是高句丽王和王后的合葬墓,高句丽王陵之一——将军坟的1号陪冢,,,高句丽壁画墓,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 高句丽贵族墓葬群包括63个墓葬,大多有2300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高句丽墓葬群,,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骑马狩猎,伎乐仙人图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古墓“五盔坟”四号墓游客中心展示的壁画资料照片,,“长川一号”墓前室北壁壁画,,三、安阳殷墟,安阳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安 阳 殷 墟,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延续600年时间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1、概 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占地约24平方公里,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2、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甲骨文,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文猪、犬 、象字,,,为什么要进行占卜?,距今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占卜,材料:龟腹甲具体方法: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刻辞的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刻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后,他们要刻上验辞,记录占卜的是否灵验。
3、青铜器——世界独一无二,殷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 ,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其中, 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博物馆,,司母戊鼎,殷墟最大的青铜器?,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它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如果它是一个圆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壮观多了4、“金石之路”,商代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玉器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这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5、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见,殷墟考古发掘70多年来,发现墓葬计8000余座这些墓葬等级森严,随葬礼器的大小、形制、组合、数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级和身份墓葬坑,上面由玻璃罩着,6、殷墟建筑填补考古空白,2001年,在考古学家唐际根博士率领下,在殷墟的东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积470多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甚至可谓历代宫殿之最7、殷历法为农历所沿用,甲骨文的记载表明,殷人已能够准确地记录日食、月食和星象。
殷历法采取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8、其他方面,数学方面医学方面手工业方面9、殷墟景区,三大景区:殷墟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王陵遗址,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包括: 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殷墟王陵遗址组成,王陵墓葬展M260展厅祭祀场车马坑了望台,王陵墓葬展,王陵遗址分东、西两区由于墓主人身份高低的不同,在墓葬规格上,出现了平面呈“亚”字形(二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制墓内有棺、椁,并殉有人、畜,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艺术品墓道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或成台阶状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具有棺、椁和帐幄河南安阳大型人牲人殉现场,M260展厅,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1984年9月,正式考古发掘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
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人骨司母毋大方鼎,世界青铜器之最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祭祀场,,,,人牲制度: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共用人牲13052人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里面埋葬着大量祭祀牺牲的遗骸其中仅1976年发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发现1178具人骨架在祭祀活动中,还有是相当一部分是用动物作为牺牲使用,被称为兽祭坑1976年春发掘的兽祭坑,里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或喜爱的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犬、象、猪、狐等,其中马有117匹车马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经发明了车发掘出土的殷代车马坑超过40座车是古代中国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夏代还设“车正”之职,专门管理车旅交通和车辆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