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63592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7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制度动态演化: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新进展谢志刚2013-03-01 14:31:53 来源:经济学动态 ( 京 )2012 年 9 期【内容提要】 针对各种“历史的终结”观点所反映的制度趋同论,在比较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领域出现的“资本主义比较”研究提出了相反的“多样性”观点。 这一新兴领域包含了理性选择、 历史制度主义等多种思想传统, 并在不同思想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分析方法流派。本文对此理论新进展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讨论该领域各分支学派的理论方法、 共识和差异, 并展望其在制度动态演化方面的相互融合发展趋势。【关 键 词】 制度趋同 / 资本主义多样性 / 制度互补 / 制度动态演

2、化一、引言:历史的终结自产业革命以来, 资本主义以哈耶克所谓的 “自发扩展秩序” 的方式迅速展开,并在当前形成了“全球化”趋势。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并不是简单“克隆”自身,各资本主义经济体必然表现出各种差异。然而,在各种表面差异的背后是否存在根本上的一致性,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存在着“趋同”(Convergence)? 资本主义制度 “趋同论” 是事实上隐藏于主流经济学理论背后的观点。特别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而言, “趋同”是不言而喻的 , 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和均衡分析逻辑下, 制度结构也必将统一。 用新古典的语言来说, 就是现实制度的“竞争”必然导致其“最优均衡”。政治学者弗朗西斯 ?福

3、山在冷战结束后所提出的“历史的终结”是这种趋同论最直接的宣言, “终结”一词恰恰准确地反映出其“静态”本质。 “趋同”首先是指包括计划经济在内的各种制度都向资本主义趋同。 其次, 由于美国在本世纪初开始的新经济时代所展现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强劲创新能力, 趋同论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目标, 即美国模式。 紧随福山之后,美国公司法学者 (Hansmann & Kraakman, 2001)在微观企业治理层面上也明确提出“公司法历史的终结”,即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各国公司治理实践和公司法正在向美国标准模式收敛。此外,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华盛顿共识”可谓是“趋同论”在宏观政策层次的体现。与全方位发展的制度 “

4、趋同” 论针锋相对的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中的 “资本主义的多样性” (Varieties of Capitalism/Diversity of Capitalism) 观点,这业已形成一个新的“资本主义比较” (Comparative Capitalisms) 研究领域。其早期思想传统来自于历史制度主义, 在基础方法论上保持了对主流新古典的批判。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 主流的理性选择思想和分析工具也逐步融合进来。 这多种资本主义多样性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层次对制度展开了分析研究, 共同对“趋同”论提出了挑战。二、多样的方法和多样的制度资本主义多样性研究围绕着 “制度互补性” 等核心理念而

5、展开制度分析和国际比较, 其研究目标在于理解制度的不同, 并解释制度对于增长、 效率和创新等方面经济表现的影响。 该领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方法, 所总结制度模式也各不相同。 主要包括 “比较制度分析”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或 CIA) 、“资本主义多样性”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或 VoC)、“ 调节学派” (Regulation School) 、“生产社会体系” (Social System of Production 或 SSP)、“生产创新社会体系” (Social System of Innovation

6、and Production 或 SSIP)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可以视为沿着新、旧两种制度分析思路展开。在旧制度主义方面,调节学派、生产社会体系 (SSP、 SSIP)等流派主要秉承历史制度主义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的思想传统,强调制度历史动态演化方面。 而在新制度主义方面, 比较制度分析 (CIA) 、 资本主义多样性 (VoC)学派则更符合主流标准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也被称为“理性功能主义” (Rationalist-Functionalist , Streeck

7、, 2010) 或者“均衡功能主义” (Equilibrium Functionalist , Deeg & Jackson, 2006)。历史制度主义。 旧历史制度学派以凡伯伦、 康芒斯等人为代表, 其核心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 人在此过程中行为受习惯、 法律等各种制度约束, 而不是简单的经济人理性。 因此, 历史制度主义对主流经济学脱离历史的抽象演绎和静态的均衡分析方法持批判态度, 主张对制度进行历史归纳和动态演化分析。 正是这种思想方法决定了该学派对制度异质特性的关注, 从而成为资本主义比较的思想渊源。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康芒斯就对 “共产主义、 法西斯主义、 资本主

8、义” 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当代代表人物霍奇逊坚持资本主义多样性观点,并对各种演化思想渊源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市场、企业、家族、国家等多重层次结构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 而这些制度体系在各国发展中具有长期的、多样的历史演化特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多样性。调节学派以 Albert 、 Boyer 等人为代表, 保持了历史制度主义思想传统。 其早期理论接近于“结构马克思主义”,强调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的重要性,同时注重经济行为者能动性。 “调节” 的含义是指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交互调整从而产生某些有序的动态 ( 贾根良, 2003)。 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而稳定的习俗、制度、组织形式、

9、社会网络和行为模式等体系组成的调节模式才能使得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结构得以稳定。事实上, “资本主义比较”研究之中“资本主义”术语的使用即肇始于调节学派。在前苏联解体之后,Albert(1993) 指出存在着 “资本主义对抗资本主义” 的趋势, 使得资本主义比较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他提出以美英为代表的 “盎格鲁萨克森” 型和以德日为代表的“莱茵型”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对立,前者以市场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追求彻底的效率性和短期利益, 而后者注重以非市场的形式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整,注重社团利益协调和长期利益。后期的调节学派以Boyer(2001 , 2005)为代表,逐渐弱化了理论中政

10、治斗争含义,并对制度进行了更细致考察。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和调节方式的比较, 把莱茵型资本主义进一步划分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主导型”和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型”等。生产社会体系理论包括 SSP和 SSIP,以关注企业在不同的协调机制支配之下采用的生产战略而得名。 早期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产业部门而不是国家间的比较(Crouch & Streeck, 1997) ,提出了不同于美国福特主义 (Fordist) 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其他生产系统,如“弹性定制化”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差别质量生产系统” (Diversif

11、ied Quality Production) 等。他们认为在传统的市场和层级命令机制之外,还存在着社区、社团、政府和网络等多种协调机制。Amable(2003) 将创新作为生产的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称为 SSIP。他对于制度的考察维度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金融、福利、教育等方面,并指出劳动、 金融和教育等制度最能推动社会创新和生产体系创新。 从这些制度的研究中 Amable 划分出五种资本主义类型: 市场主导型、 亚洲型、 社会民主主义型、欧洲大陆型和地中海 ( 南欧 ) 型。生产的社会体系理论是对调节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体现了历史制度主义传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资本主义比较研

12、究中, CIA 和 VoC学派代表了靠近主流范式的另外一种思想路线,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比较制度分析 (CIA) 学派以美国和日本经济模式为主要考察对象, 从企业内、外部体制,包括企业内信息协调机制、公司治理、企业间关系、金融体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 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 1996; 青木昌彦, 2002)。他们认为日本模式的主要制度特征在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双向治理结构、 财团组织、 终身雇佣制、 年功序列制度, 以及金融系统的主银行制度和政府的强干预关系等; 而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模式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单向治理结构、 相对独立的企业间关系、 具有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 高度发达的

13、证券资本市场和政府的自由放任倾向等特征。 CIA 学派较早将“互补”概念引入到制度分析之中,成为“制度互补”用以说明各项制度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补充促进而获得收益递增。由于 CIA 学派侧重于理论分析, 在对实际制度的考察中主要对日本和美国进行案例比较, 缺乏全面的制度类型研究, 因而往往不被视为资本主义比较的主要方法。 然而, 其理论核心如制度互补等概念被广泛采用, 它的两个制度研究重心即“多重均衡”和“历时演化”都是资本主义比较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后者,正是当前包括 VoC、 SSP等新兴范式共同的薄弱之处。以 Hall 、 Soskice 等 (Hall & Soskice , 2001; H

14、all & Thelen , 2005)为代表的 VoC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青木昌彦 CIA 体系的一个扩展, 其研究方法融合了CIA 的博弈方法和新制度经济学当中的交易成本分析等,尤其是“制度互补”的概念更是直接继承自青木昌彦等人的制度比较分析。 VoC研究的对象不同于传统的组织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结构, 也不同于制度经济学研究社会制度的整体, 而是围绕着企业这个中心, 研究如企业、 员工和利益相关方等经济微观主体, 以及这些主体如何组织进行生产。在该分析框架之中,金融和企业治理、劳动关系、教育培训和企业间关系这四个制度维度决定了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 从而决定了企业行为。 VoC范式借鉴了新

15、制度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认为通过企业战略行为可以缓解交易成本和委托代理人等问题带来的效率损失, 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获得均衡解。在此理论基础上, Hall 等人从对制度的经验数据中识别出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类型,即“自由市场经济” (Liberal Market Economies , LME)和“协调市场经济” (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 , CME)。其中, LME的典型代表是美国、 英国等, 其特点是市场在经济中起着核心的协调作用, 具体表现为短期导向的公司金融体系、流动性劳动市场,一般性的教育体系、公司间的强竞争关系。相对照的 CME模式以德国、 瑞

16、典等为代表, 特点是以非市场机制的战略协调为基础, 制度表现为长期产业金融体系, 合作的劳动关系、 高水平的职业培训和公司间技术和标准的合作关系等。 LME和 CME的类型模式划分得到了其他学派的接受。在制度的经济表现比较上, VoC关注于效率、经济增长和创新等方面,并且从理论和实证都得出结论认为 LME和 CME两种模式的经济表现处于伯仲之间, 没有哪一方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 各种中间形态的经济体则表现的差强人意。 Hall 等人对于 OECD国家从 1975 年到 1999 年的经验数据分析结果,其“协调指数”使用了“利益相关方权力”、“控制分散程度”、“证券市场规模”、“工资协调水平”等指标用因子分析法 (Factor Analysis) 综合得出。将 LME和CME视为资本主义的两极的话, 各类资本主义经济表现呈现倒 U曲线的分布状态。资本主义比较研究之中的各个分支学派理论表现出了几个共同的新特性。首先, 各种理论分支都致力于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多样性依然存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