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63495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0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BEH004-2015智能环卫设计框架结构方案保定市贝尔电子有限公司 发 布2015-01-21 实施2015-01-21 发布智慧环卫设计方案目录1 智慧环卫简介 . 31.1 智慧环卫背景 . 31.1.1 社会发展需求 . 31.1.2 管理创新需求 . 31.2 智慧环卫概念 . 41.3 智慧环卫指标体系 . 41、环卫规划指标体系 . 42、垃圾分类指标体系 . 53、运营管理指标体系 . 52 建设内容 . 62.1 建设思路 . 62.2 建设内容 . 72.2.1 预测性建设 . 72.2.2 控制性建设 . 82.2.3 决策性建设 . 10 2.3 建设成效 . 10

2、 智慧环卫设计方案1 智慧环卫简介1.1 智慧环卫背景1.1.1 社会发展需求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国 600 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且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如何破解垃圾围城的局面?目前,中国城市人均日产垃圾约 1 公斤,垃圾人均年产量达 440 公斤。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与垃圾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环卫日常运营成本的日益膨胀。 这对任何发展中的城市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如何提高环卫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与环卫日常运营管理相比, 环卫设施设备的建立, 对于各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则更是一笔可观的投入

3、。为达到并维持较好的城市保洁效果,需要配备近 2000名保洁员、 几十辆道路清扫车、 洒水车等等进行不间断的道路保洁、 垃圾收集工作。 如何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布局、 优化环卫作业模式 (尤其是与垃圾处置模式配套的垃圾清运模式)?1.1.2 管理创新需求国家建设部发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 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014 年 2 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知,具体要求:1. 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推动垃圾分类,

4、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2. 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及上报机制,指导各地做好项目储备。智慧环卫设计方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保洁、收集过程自动化监管,垃圾清运过程自动化监管, 垃圾箱中转站状态自动化监管, 环卫事件自动派遣等一系列创新、 智慧管理城市的举措,各级地方正在努力推进智慧环卫的建设。1.2 智慧环卫概念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 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对象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 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管理模式, 提升环卫作业质量, 降低环卫运营成本,用数字评估和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实效。实现在不对环卫运营进行大的调整的前提下, 智慧环卫仍然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环卫的精细化管理

5、、规范化作业、智能化考核水平,让环卫工作变得有序、有效、可控。1.3 智慧环卫指标监控体系智慧环卫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有明确的智慧环卫管理指标监控体系,以指导、评估智慧环卫的建设。该监控体系建立后,通过调取监管指标数据,环卫部门领导将更精确的指导部门工作,实现全局监管,进而做到整体规划、未雨绸缪。1、环卫规划指标体系根据人口、 面积、 自然条件等设计垃圾收集模式、 运输模式、 处置模式;在收集模式指导下,制订收集所需要的垃圾箱(桶) 、中转站的数量,并按人口密度合理规划垃圾箱(桶)的摆放;在运输模式指导下,制订垃圾运输所需要的车辆类型、吨位、数量,并按人口密度合理制订车辆作业

6、时间、清运次数等;在处置模式指导下,合理规划制订垃圾处理厂规模、位置。智慧环卫设计方案2、垃圾分类指标体系根据人口、 面积、 经济状况、 自然条件等设计垃圾分类投放、 运输模式、处置模式;在分类投放模式指导下,制订各类垃圾所需要的垃圾箱(桶)的类型、容量及数量,按人口密度合理规划垃圾箱(桶)的摆放;在分类运输模式指导下,制订垃圾分类运输所需要的车辆类型、吨位、数量,并按人口密度合理制订车辆作业时间、清运次数等;在分类处置模式指导下,合理规划制订各类垃圾流向,对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明确处置办法,估算处理厂规模位置。3、运营管理指标体系根据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

7、等保洁面积,对环卫作业车辆、人员作业每天的作业达标率进行监控与统计;根据垃圾箱(桶)分布、数量情况,对垃圾收运车辆每天作业达标率进行监控与统计分析;根据垃圾箱(桶)分布、数量情况,对保洁员每天作业达标率进行监控与统计分析;配合垃圾分类的实施,对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的效果进行监控与统计分析智慧环卫设计方案2 建设内容2.1 建设思路为了解决诸如垃圾围城、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环卫作业模式待优化、环卫运维效率低、 运维成本高等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快速推进城市数字化、 智慧化发展,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需求, 维尔达智慧环卫系统提出一系列提高预测性、增强控制性、加强决策性等内

8、容的建设。智慧环卫建设思路整体构图智慧环卫设计方案2.2 建设内容2.2.1 预测性建设1. 高清视频监控网络建设通过高清视频监控网络,将整个城区的主要区域进行有效的监控,监控城区卫生环境不留卫生死角,监控中心能够对整个城区的图像进行实时监控,拍照,录像,回放和调取传送图像 。2. 车载视频监控、定位平台建设基于 GPS定位、远程无线视频传输以及信息汇总为主的一套智能管理监控系统, 针对环卫系统的不同车型进行不同的安装方式。实现对车辆行驶情况的实时监控, 以及对车辆一段时间段内的运行情况, 已经工作情况进行统计查询。 对车辆的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针对超速、 超时停泊、 油耗异常等

9、事件, 智能系统可自动形成预警, 并在每日下班前生成考核评价。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油耗成本,减少重复路线情况,优化作业方案。3. 移动智能终端建设工作人员配备移动智能终端( APP),可以直接通过智能终端上报环卫问题。该子系统实现了移动办公,利用 GPS和 3G技术,实现了环卫问题的精确定位和实时上报, 缩短了问题的上报周期, 同时可以对监管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监管员的科学管理。还可与数字城管系统以及公安交警卡口系统相配合, 将社会运输车辆 (渣土、垃圾运输车等) 的状况进行实时上报, 也能够接入来自于数字城管系统及电子警察卡口系统数据, 将工程、 货运

10、、 渣土及垃圾运输等大型车辆的意外抛洒行为进行及时的定位跟踪并及时处理抛撒物。4. 垃圾箱电子感应装置建设智慧环卫设计方案给每个垃圾箱进行编号和电子标签的安装,电子标签详细记录每个垃圾箱的位置、放置时间、维修情况等基本信息。并通过电子标签与车载感应设备,预防垃圾箱潜在污染的发生。5. 公众监督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智慧环卫平台的对接, 使全民参与到治理环境污染当中,拓展了环卫工作监管渠道,宣传了环保知识,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2.2.2 控制性建设1 车辆、人员监督指挥建设通过电子地图、 GPS 定位技术、实时信息上报等,实现了车辆、人员、事件的定位及展示、 区域的分析、 巡查员的定位、 巡查

11、员的历史轨迹回放等监督指挥功能。 同时将每个工作环节以相应的报表, 工作日志方式出现在系统内, 根据需求调取相应的音视频数据、人员定位、车辆定位数据,实时了解环卫人员、车辆的工作情况,了解垃圾堆放点或厂站的信息。2 垃圾箱实时监控建设通过电子标签及监控设备数据,使每个垃圾箱都能实现无缝隙监控,一旦发生被盗或被破坏的情况,数字化平台大屏幕上就会及时发现并处理。在垃圾清运过程中,通过垃圾清运车安装的车载感应器与垃圾箱上的电子芯片发生“刷卡效应” ,该垃圾箱清运信息就会准确传送到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做出处理3 重点小区、工地、施工单位监控建设重点区域通过数字城管原有监控或搭建临时 3G

12、 视频通信设备,对小区、工地、施工单位进行定点跟踪,记录进出车辆的状态,做到 24 小时实时监控,重点对垃圾清运等车辆进行实时监控、 存储并上报平台, 当监控设备出现遮挡、 被恶意破坏时及时的上报至平台并安排人员进行处理 。智慧环卫设计方案4 重点数据监控建设通过与交通管理、治安监控、城管系统、定点、移动视频监控设备的实时数据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对接, 将相关重点企业、 单位、 建筑单位的监测数据在系统中进行加工和存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并在系统中展示。5 应急管理建设实现对环卫问题应急预案的管理建设。为应急指挥和实施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行使权力、 实施行动的方式和重点提供了指导, 降低了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而失去关键时机、关键环节的可能性,减少了浪费资源的风险。6 绩效考核建设通过日常工作情况的汇总报表、巡查人员考评数据、突出事件处理及时性等指标, 对区域的区域抛洒事件发生数量、 事件处理及时性、 各等级事件的所占比重等指标等,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将监管责任到人。7 网格化管理建设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网格化工作体制,将整个城市以网络化划分,重新定义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