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56404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号:课程设计题目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学院 自动化学院专业 自动化专业班级 1003 班姓名指导教师 肖纯2012 年 12 月 20 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2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自动化 1003 班指导教师: 肖 纯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 - 超前校正设计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测速发电机 TG与伺服电机 SM共轴,右边的电位器与负载共轴。 放大器增益为 Ka=40, 电桥增益 5K , 测速电机增益 2tk , Ra=6 ,La=12mH, J=0.0065kg.m 2,C e=Cm=0.35N m/A ,f

2、=0.2 N m s,i=0.1 。其中, J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 f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 i 为减速比。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2) 求出系统的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并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得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 10 度;( 3) 用 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比较其时域响应曲线有何区别,并说明原因;( 4)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并包含 Matlab

3、 源程序或 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3 时间安排:任务 时间(天)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审题、 查阅相关资料 2 分析、计算 2 编写程序 1 撰写报告 2 论文答辩 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4 目录1 系统传递函数分析 . 5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 . 51.2 部分电路分析 . 61.3 各部分元件传递函数 . 71.4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及信号流图 . 71.5 位置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 . 82 位置随动系统的超前校正 . 92

4、.1 串联超前校正原理 . 92.2 校正前系统参数求解 . 92.3 超前校正装置系统的求解 . 102.4 校正结果检验 . 123 校正前后时域响应曲线的比较 . 124 总结体会 . 14参考文献 . 15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5 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 -超前校正设计1 系统传递函数分析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位置随动系统通常由测量元件、放大元件、伺服电动机、测速发电机、齿轮系以及绳轮等基本环节组成, 它通常采用负反馈控制原理进行工作, 其原理图如图 1 所示。图 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在图 1 中, 测量元件为由电位器组成的桥式测量电路。 负载就固定在电位器的滑臂上,因

5、此电位器的输出电压 Uc 和输出位移成正比。当输入位移变化时,在电桥的两端得到偏差电压 U=Ur-Uc,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机,并通过齿轮系带动负载移动,使偏差减小。当偏差 U=0时,电动机停止转动,负载停止移动。此时 = L, 表明输出位移与输入位移相对应。测速发电机反馈与电动机速度成正比, 用以增加阻尼, 改善系统性能。 假设是发送电位器的转角按逆时针方向增加一个角度, 而接受电位器没有同 时旋转这样一个角度, 则两者之间将产生角度偏差 。相应地,产生一个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得到 Ua,供给直流电动机, 使其带动负载和接受电位器的动笔一起旋转, 直到两角度相等为止,即完成反馈。武汉

6、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6 1.2 部分电路分析a) 自整角机:作为常用的位置检测装置,将角位移或者直线位移转换成模拟电压信号的幅值或相位。自整角机作为角位移传感器,在位置随动系统中是成对使用的。与指令轴相连的是发送机,与系统输出轴相连的是接收机。)()()()( tkttktU cr ( 1)在零初始条下,拉式变换为:)()( sKsU ( 2)b) 功率放大器:)()()( tutuktu taa ( 3)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 susuksu taa ( 4)c)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2 tukdt tddt tdT ammmm( 5)在零初始条件

7、下,拉式变换为:)()()( 2 tuksssT ammm ( 6)d) 直流测速电动机:dttdktu mtt)()(( 7)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 ssksu mtt ( 8)e) 减速器:)(1)( tmitc( 9)在零初始条件下,拉式变换为: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7 )(1)( smisc( 10)1.3 各部分元件传递函数a) 电桥kssusGss)()()(1( 11)b) 放大器aa ksususG)()()(2( 12)c) 测速机skssusG tmt)()()(3( 13)d) 电机 )1()()()(4 sTsksussGmmam( 14)

8、03.035.0*35.02.0*6 0065.0*6emmamam CCfRJRT( 15)3225.1)35.0*35.02.0*6( 35.0)(emmamm CCfRCk( 16)e) 减速器 isssGmc 1)()()(5( 17)1.4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及信号流图1 如图 2 所示为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8 图 2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2. 如图 3 所示为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图 3 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1.5 位置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由图( 3)可以写出开环传递函数ssssskkksTikkksGmatmma8.10603.0

9、2645)13225.1*40*2(*03.01.03225.1*40*5)1()(222( 18)闭环传递函数为( 19)1 k uakau )1( sTskmmm 2i/1 2skt1K aK )1( sTs Kmmi1sKt122mu26458.10603.026451.03225.1*40*5)13225.1*40*2(*03.01.03225.1*40*5)1()(222ssssikkkskkksTikkksmamatmma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9 2 位置随动系统的超前校正2.1 串联超前校正原理串联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为:1,11)(G aTsaTssc ( 20)

10、一般设计步骤:( 1)根据给定的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K。( 2)利用( 1)求得的 K,绘制未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3)在伯德图上量取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并计算为使相位裕度达到给定指标所需补偿的超前相角 0 。其中, 为给定的相位裕度指标, 0 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 为附加的角度。( 4)选取 m ,并由mmasin1sin1 求出 a。( 5)为使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出现在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c上, 即 cm 取未校正系统幅值为 )(lg10 dBa 时的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的截止频率 c 。( 6)由Tam1 计算参数 T,并写出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

11、2.2 校正前系统参数求解求解校正前系统的参数的源程序如下。num=2645; den=0.03,106.8,0; % 校正前系统参数margin(num,den); % 构造相位裕度及幅值裕度kg,r=margin(num,den) % 求解相位裕度及幅值裕度程序运行后得到: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10 kg = Inf r = 89.6014 从而得到幅值裕度为无穷大,相位裕度为 89.6014 ,截止频率 c 为24.8rad/s 。2.3 超前校正装置系统的求解( 1)绘制未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由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可利用程序绘制伯德图, 如图 4 所示, 源程序如

12、下。num=2645; den=0.03,106.8,0; % 校正前系统参数bode(num,den) % 绘制校正前系统伯德图grid; % 绘制网格图 4 校正前系统伯德图( 2)求解校正系统所需补偿的超前相角。2010100 ( 21)( 3)求解参数 a。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11 04.220sin1 20sin1sin1 sin1mma( 22)( 4)确定系统校正后的截止频率。因为( 23)所以如图 5 所示,当幅值为 -3.1 时所对应的频率即为系统校正后的截止频率。所以,截止频率为sradmc /36( 24)图 5 校正后系统截止频率的确定( 5)参数 T 的求解。019.03604.211maT( 25)( 6)得到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ssssTsaTssc 019.01032.01019.01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