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91887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 年秋七年级上册单元测练题一、积累运用(18 分)1填空:(4 分)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 , , 。冰心原名 ,现代著名 , 。山中避雨选自 。我的第一次尝试的作者是 作家 。2分别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4 分)仃()诣()寥()猝()钉()脂()谬()粹()3释词:(4 分)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放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么物中发现了他。恍然大悟: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望洋兴叹:“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六神无主:4“北京的冬季,地上还

2、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段话是什么意思?(2 分)5忆读书一文中哪些内容说明了作者“读书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见解?(2 分)6山中避雨中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二现代文阅读(一)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计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

3、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准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两部空黄包车拉过

4、,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春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之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

5、,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缝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7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意思。(2 分)第一段:第二段:8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答: 9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答: 10“乐以教和”的意思是: 。(2 分)11选文中“和”字有两种读音,分别是()和()。(2 分)12纵观全文,两个女孩的心境是由苦闷到 。(2 分)(二)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

6、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花固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

7、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

8、处不可以为家了。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 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头可断,血河流

9、,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3本文的时代背景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时期,从文中摘出可作为理由的具体词句。(2 分)答: 14第段中的末尾说“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从下文可以看出,流泪的原因是: (2 分)15第段中“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指的是 (2 分)16第段中说“我,到处可以为家”的原因是(用原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 ,这一比喻句的主体是 。(2 分)17简述第段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一句的含义。(2分)答: 18第段中的“彩色版画”是指 (2 分)19对第段中“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句理解正确

10、的一项是()(2 分)a、表现消极厌世的颓废情绪。b表现春天赏花后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c、表现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消极悲观情绪。d表现在异国他乡漂泊而面对大好春光时极度复杂、沉重的,心情。20文中清楚地点出题目意思的是第自然段。(2 分)(三)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量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

11、她的丈夫曾经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

12、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在。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

13、劳,他天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有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2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 、 、 。(3 分)2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 。(2 分)23、阅读第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 分)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答: 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