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917602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专题论析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 贵州遵义县第三中(563100)蔡乾江 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 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为此,华中师范大 学的国家课程专家鲁子问教授提出并领导进行“全效学 习”理论,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习潜 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我作为 该课题下“数学探究式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这一子课 题的成员之一,通过近几

2、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受益颇 深故以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权作交流,以便共同探 讨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在高一入学的第一节课,我并不忙于去讲解新的知 识为了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我用一个“游 戏”作为引入:如图1,在一个551的格子中,能否一 笔连完所有的格子?要求:只能左右或上下连接; 任意一个格子都只能走一次;第一行第一个格子和第 三行第一个格子不能相连 我给了十分钟的时间先让学生“实 验”,而且允许学生交流学生得出一致 结论:画不出来我趁热打铁反问学生: 为什么会画不出来?这时有学生提出: 我们得先找一个“能画出来”的必备条 件,然后看这道题是否满足这一条件 我对其作出了

3、充分肯定和赞扬,于是所 有的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旅程” 最后,学生得出答案:如图2,将格 子按下列方式涂为“白格”和“黑格”按 游戏规则,进入白格后又必然进入黑格, 再接着进入白格如果能一笔画完,则白 图2 格和黑格个数相等或只相差一个但该题中白格为13 个,黑格为11个,不满足其条件,因此不能一笔连完 通过这一“游戏”,既营造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 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我感受 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的灵性是不可估量的事实 也证明,原来一些对数学不大感兴趣的学生事后也对数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支持学生在学

4、习中的讨论和争 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 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 导同时可以适当幽默地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 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主动探 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 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呢? 1从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 教材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例 进行

5、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 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 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 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例如,在不等式性质的教学中,我举出生活实例:在 含有 克糖的 克糖水中加入t克糖,糖水变甜这一 情境使学生抽象出一个不等式:当yr,”,tR 时,有 , 一 上 ,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证明 l 这样,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例、问题情境,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 2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

6、基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 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 的火种”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 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发现 的 例如,在高二进入概率这一章的学习前,针对有些 学生喜欢购买彩票这一现象,我以“彩票中奖的可能性 有多大”作为引入,让学生明白学习概率的实际意义,从 而提高学生对概率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挖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 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 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 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

7、学生带人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 究提供动力,让学生明确方向 例如,在学习均值不等式时,学生很容易得出a + bz2ab这一结论,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将此 l1 Ema xjxck k 63com )7 、 数学专题论析 结论改为“ + 2 1“6 1但这在应用方面还远远不够 于是我“抛出”以下两题 (1)已知“,6R,“。一ab+b 一1,令T一 +b ,则 T ,fn1 (2)求证:( )( )(X Yi)。(Cauchy不等 =I 一1 一l 式) 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激发了 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 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

8、铺垫 特别是在第(2)题中,大部分学生当时均未解出,但 课后他们进行自主探讨或查找资料,找到了很多种证 法 学生的成功喜悦之情无以言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为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 抽象的讲解,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 践活动却会使人终生难忘下面这个故事令我深受启发 三对父子去公园游玩,孩子们在花丛中追逐着漂亮 的蝴蝶这时候,飞来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来了孩子 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起来 就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里,孩子们把疑问向各自的 父亲提出他们的父亲是这样回答的: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

9、行了 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 快,就发出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不那 么快,就发不出声音 第三位父亲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 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发不出声音),然后逐渐 加快直到纸发出“哗哗”的声音,然后让孩子试一试孩 子拿起纸做了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儿,终于高兴 地叫起来,“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 学,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 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手、口、脑,给学生提供动脑动 手实践的空间我们应该像第三位父亲一样,善于诱发 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 间

10、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 系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 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 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因此在探 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 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 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 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设置一些具有思考性、 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 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 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 题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 12

11、 中学教学参考2。l 年2月 总第185期 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非常基础的不等式解答题:已知 函数厂(z)一n +bx,且1厂(1)2(2)3,求厂(3) 的取值范围 学生给出了下面两种解法 解 由 3刺 一1n音 加减消元得出J ,由此得出 (3)一9a36 l寺63 _雩, f一 = 解妃由 6可得 , I u 2 进而得到f(3)一9a+3b一3 (2)一3_,(1),结合 ; ;,即可得到厂cs 10,。 在此,我并不急于去评价“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 先将两种解法都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让做错的同学做到“心服”,然后由教师最后指出第一种 解法在由 3,通过加减消元得出

12、 卜_1 告 J 一的过程中,扩大了变量n、b的范围,事实上 l音扫3 二者是不等价的,n、b两个量是相互制约的并通过反例 来说明,同时还对第二种解法的正确性给予充分的肯 定通过这一比较,最后班上学生在解此类问题时,再也 没有人出现类似解法一的错误了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 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少独到的见解,依赖性很强, 不去突破常规障碍,只知道做一个“跟随者”,就不可能 成为创造力很强的人!我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 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 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需要, 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通过探究式学习,努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点石成金”,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让学生亲自 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 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让学生乐学、好学! (责任编辑黄春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