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916838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9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儿童的科学之七 EIkl 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和体会 柴春霞 通过不断地研读课标和实践研究,我对科学课程 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科学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 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总觉得有些抓不到头绪,有 时候还觉得无从下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发 现,我们所说的科学概念,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所说 的知识点,而是表明了人们对一种科学现象或一些事 物的观点、看法以及解释。对学生而言,这些观点看 法和解释,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他们对于自然世界所 形成的主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而这些思想的存在以 及不断地发展,为其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 通过理论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

2、,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揭示内涵而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构 成的最基本的要素。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 离不开科学概念。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而且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如何“双螺旋”发展?在实 践研究中,我发现科学概念的发展和科学探究不是各 自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怎么让它 们“双螺旋”发展呢? 科学概念的构建,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达 成,而科学探究是学生进行科学体验、构建科学概念、 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 各种活动。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科学概念的积累、探 究能

3、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均不是线性发展 的,而是以螺旋形的结构逐步向前发展的。 只有让学生通过我们精心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 丰富了科学概念,发展了探究能力,他们的科学情感 才可能在主动探究中真正体现出来。通过学生科学 概念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使之“双螺旋”达 要求学生“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体现“从想到做” 的过程。让学生把设计的实验方案,以电路图的形式 呈现出来,然后按照思考后的方案再动手做。但是, 学生往往会首先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各种尝试, 当一种方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这时 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 在讨论、交流时使用,教师也可以从这些图

4、中了解学 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再发给每 组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 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此外,在第六课中,要让学生试着画出手电筒的 电路图并与前面课上曾经画过的电路图进行比较,发 现区别。在电路图中标出开关,想一想,如果手电筒 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应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 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流回到电 池另一端的。 当学生完成了对电单元的学习后,我对全班同 学进行调查,发现98的学生对于如何连接电池与用 电器有了正确的认识。这说明我们帮助学生搭建的 “脚手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绝大部分学生逐步建 立起了科学概念。 噩盏 五互 31

5、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小学 (100052)o:o ESPfl 羹 成目标,并促成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对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 进行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对原有教学设计的分析 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光单元的第3课。 “光沿直线传播”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光的反射”和 “光的折射”是第二层级的概念,“光的散射和成像原 理”是第i层级的概念,其他内容则是运用慨念解释 一些光现象或者运用概念的一些小制作。 这节课前面有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两课学 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叮以对“光足如何传 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本课的主要内容 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

6、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得出光是 直线传播的这 一规律,并利H这一规律去解释影子的 形成原因。本课分为= 个教学环 : 第一个环节:光是怎样照到物体i 的。这个活动 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救科书是从学生生活 常见的情境rI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陶的物体时, 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 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个环节: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科书详细介 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 直接用箭头标 光前进的路线。教科书中的左图, ,TL在一条直线L时,手电筒的光柱可以依次穿过小 孑L投到纸屏,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教科书中的右图, 因为不是所有

7、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 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 没有光斑。实验结 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 个环节:解释影子为什么总是在背光的一 面。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希望学生能用 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 是在背光的一面。 二、改进教材的探究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前概念和实际探究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课教学必须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协 调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不仅是重要的,而且 是困难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前概念水平,使他们 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前概念迁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研究过光和影和阳光 下的影子,影子的产生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为

8、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为了更好 地了解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前我 引用北师大附小徐宏江老师设计的题M对学生进行 了前测,让学生画出蜡烛的光是否能照亮小球。 前测结果如下: 认为光(不能直接照到小球)直线传播的学生占 89 图3 图4 从学生的绘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周出光的 直线传播路径的学生,也没有清晰地表现出光的传播 与影子轮廓的必然联系,这说明学生对光传播的认识 是模糊的、不准确的。 同时,我在试讲过程中发现,在学生验证光的传 播路线实验后,他们经过实验并讨论,基本上同意“光 是沿着直线传播”观点(如图5)。 目 图5 图6 但是,在实验中有个别学生发现这个实验有一个 小漏洞,就是在三个孔不是完全呈一条直线的时候, 在纸屏上也会有光斑。(如图6) 那些认为光会“拐弯”的学生也会提出质疑,光的 传播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我把观念定位在“光的传播是可以被观察,可 以被发现”这个点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了 新的起点。 噩夏 叵回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