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00541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2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课 荷 塘 月 色1.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 ,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 (通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 ,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 ,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之一。荷塘 ,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标题“荷塘月色”是一个互相修饰的联合短语 ,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 ,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 ,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1.

2、学业早有成。朱自清 (1898 1948), 原名自华 ,号秋实 ,改名自清 ,字佩弦。 1916 年考入北大。 1919 年出版处女诗集睡吧 ,小小的人 ,1920 年于北大哲学系毕业。2.散文之大家。 朱自清是“五四”运动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 ,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 ,但家喻户晓 ,享誉始终不衰的 ,却是他的散文。近一个世纪以来 ,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 ,朱自清三字 ,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王灏先生在其发表的 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 一文中 ,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清灵澹远”。朱自清真称得上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3.气节照人寰。 1948 年 6 月 ,为了抗

3、议美国的扶日政策 ,北京的著名教授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当时朱自清害了严重的胃病 ,由于物价飞涨 ,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 ,连全家 12 口人的生活都维持不了 ,根本无钱治病。 负责联系签名的吴晗见朱自清太贫困了 ,不忍心让朱自清签名。 但朱自清看了一眼签名单 ,便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并严正地说 :“宁可贫病而死 ,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毛泽东曾就这件事高度评价朱自清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 ,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在此之前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他

4、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说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 ) 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 ,面对现实的黑暗 ,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 ,他写道 :“这几天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幽僻 ( )

5、 羞涩 ( ) 水藻 ( ) 蓊 郁 ( ) 纤 腰 ( ) 煤屑 ( ) 鹢 首 ( ) 梵 婀玲 (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凫 (f )袅 (ni o)枭 (xi o)倩 (qi n)靖 (j n )靓 (j n )櫂 (zh o)擢 (zhu )濯 (zhu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幽僻幽静幽僻 :指环境幽美偏远 ,重在强调地方偏僻。幽静 :指环境幽雅寂静 ,重点强调没有声响 ,非常安静。辨析 :这是一条 的林间小路。树影婆娑 ,夜色分外 。(2)渺茫苍茫渺茫 :相隔遥远或久远 ,模糊不清 ,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苍茫 :空阔辽远 ,没有边际 ,往往用于形容具体的事物。辨析

6、 :在辽阔而 的历史天空中 ,大小事件的堆积沉淀如一团团翻滚的云朵 ,浓密繁杂 ,令人目不暇接。受阿里此举的影响 ,之前在微信生态中做淘宝营销的公司 ,前景 ,下一步发展还有待观望。(3)袅袅袅娜袅袅 :有随风摆动的意思。袅娜 :不一定指随风摆动着的。“袅袅”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形容杨柳、衣带、烟气、声音等 ;“袅娜”使用范围较窄 ,只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和女子姿态优美。辨析 :她长得 纤巧 ,性格风流 ,行事又温柔和平 ,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在现代社区中 ,“用柴火做饭” 已难寻踪迹 ,可是天通苑三区却有一户人家在院里烧火做饭 ,一时间楼下炊烟 。4.查字典 ,解释下列词语。(1)丰姿 : (2

7、)一例 : (3)脉脉 : (4)田田 : (5)蓊蓊郁郁 : (6)没精打采 : 1.阅读下列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3)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 ?请结合相关段落进行分析。3.这篇文章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渗透在一起的 ? 4.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这份宁静 ,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 ,文章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古人采莲的情景和西洲曲里的句子 ? 5.本文多层次地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吗 ? 6

8、.本文的语言表现出一种优美细腻之美 ,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7.荷塘月色 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 ,你认为其主旨应该是什么呢 ?请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并简要分析。写景的顺序与角度写景的文章重在顺序的安排 ,顺序乱了 ,写的景就会乱 ,读者阅读文章就会找不着头绪。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下的荷塘一段的描写 ,作者先写荷叶田田 ,荷花晶莹 ,再写那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接下去顺笔写凝碧的波痕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脉脉的“流水”。 朱自清先生按照由上而下、 由近及远的顺序 ,依次写出了叶花香波水。 这样让人感到笔下的景致由点及面 ,清晰而不疏离 ,和谐而无杂乱。只有把握好写

9、景的顺序 ,描绘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通常写景的顺序有以下几种。1. 按空间顺序来写。如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等。2. 按时间顺序来写。 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 ,写早中晚各个时辰的景物等 ,只要是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都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3.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写。如由浅到深 ,由个别到一般等。4. 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来写。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 ,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这种方法常用于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当然 ,以上四种顺序也可以结合起来用 ,如全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但其中某一部分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另外 ,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

10、层次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 ,有远景、近景 ,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 ,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在作者笔下 ,小屋是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她对小屋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有远观近看 :远观 ,小屋点缀了山 ,让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近看 ,山上的树又衬托出了小屋的安静、小巧、含蓄。有平视、俯视、仰视 ,有有限无限与有形无形。对小屋的描写 ,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 不同特点 ,因此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 ,我们

11、在鉴赏写景状物散文时 ,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 ,可以更好地感受写景状物的层次之美 ,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

12、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本体的什么特点 ? 2. “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和“小睡”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 3. “却又像是画在

13、荷叶上”中“画”改为“印”好不好 ?为什么 ? 4.文中的“光与影”与“名曲”有怎样的共同之处 ? 5.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1)上联 :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联 : (2)上联 :清清幽幽 ,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联 : 6. 仿照下面这句话 ,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 :句式基本一致 ,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1.博喻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又叫连比。比喻的种类 :由于本体、喻体、比

14、喻词的情况不同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2.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常常与比喻、 夸张等辞格连用 ,作者在文中把荷香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显得真切 ,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 ,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把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 ,启迪读者展开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3. “文眼”为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 ,点出“荷塘”与“月色”。作者因为“心里颇不

15、宁静” ,才想起荷塘 ,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 ,如一锤定音 ,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4.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 ,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 ,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 ,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 ,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 ,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 ,作为社会的人 ,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 ,宁静也好 ,超脱也好 ,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 ,作者出了门还得回来 ,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 ,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 ,浑然天成。基础知识梳理1. p s zo w ng xi n xi y f n2.凫水 /袅娜 /枭雄 倩影 /靖乱 /靓妆 桂櫂 /擢拔 /洗濯3.(1) 幽僻 幽静 (2) 苍茫 渺茫 (3)袅娜袅袅4.(1) 风度、仪态 ,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2) 一概 ,一律。 (3)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在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 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4)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 江南曲 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5) 树木茂盛的样子。 (6) 采 :精神。形容精神不振 ,提不起劲头。思维探究与创新1.(1) “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 ,直接表达出作者内心苦闷 ,心绪烦乱。奠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