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899587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145 大小:4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 宁 南生态 县 建设 规划( 2007 2020 年 )( 初 稿 )凉山州宁南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宁南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待添加)I 宁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陈富华工作人员: 李 俊 卢林康办公室设在宁南县环境保护局内电话: 0834 4571100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名单编 制 单 位: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 长: 廖 激 教授级高工分管副院长 :叶 宏 研 究 员总 工 程 师 : 陈达平 研 究 员项 目 组 长: 钱 骏 高级工程师副 组 长: 杜 敏 工 程 师廖瑞雪 工 程 师参 加 人 员: 蒋 厦 工 程

2、师佟洪金 工 程 师杨康年 工 程 师赵 磊 工 程 师薛基瑜 工 程 师陈明扬 工 程 师肖 杰 工 程 师杨珊珊 工 程 师赵晓莉 工 程 师- 1 - 前 言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省、生态市(州)、生态县(区)建设正是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四川省委、 省政府于 2006 年 3 月第 84 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了 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并于 2006 年 9 月以川委发 200618 号文件形式作出了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 , 标志着我省生态建设全面启动。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到 2020 年,全省80以上的市 (州) 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基本实现发达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社会的建设目标。为使生态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四川省

4、环境保护局 2007 年 9 月发布了关于印发四川省生态市(州)、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川环办发 2007149 号文件) , 对全省生态县(区)、市(州)建设规划编制作出了明确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创建“生态四川”的战略决策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宁南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 ,开- 2 - 发“三江” ,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巩固发展茧丝、烤烟、蔗糖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建材业、畜牧业和果蔬禽蛋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国土资源,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创新

5、体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质量效益,打牢发展基础,突破薄弱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力争通过 13 年的努力,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建设生态宁南。宁南县委、 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并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规划所开展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编制工作。 该规划按照四川省 生态市 (州) 、 生态县 (区)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要求,从宁南县的实际出发,注意与宁南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以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学等为指导,提出切合宁南县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 力求科学性、 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生态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规划 编制期间得到了全县各

6、级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I 目 录1. 总则 . 11.1 背景及任务由来 . 11.2 规划编制的范围 . 21.3 生态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2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 32. 宁南县基本情况 . 52.1 自然地理状况 . 52.1.1 地理位置 . 52.1.2 地形地貌 . 52.1.3 气候特征 . 62.1.4 土壤 . 62.1.5 水系水文 . 62.2 社会经济状况 . 72.2.1 人口、劳动力状况 . 72.2.2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 82.2.3 特色经济发展状况 . 92.2.4 基础设施概况 . 11 2.2.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 12 2.3 生态环境现状 . 13 2.3.1 植被 . 13 2.3.3 水土流失 . 14 2.3.4 自然灾害 . 15 2.3.5 农村面源污染 . 15 2.3.6 环境质量现状 . 16 2.4 主要资源状况 . 17 2.4.1 气候资源 . 17 2.4.2 土地资源 . 18 2.4.3 水利资源 . 18 2.4.4 矿产资源 . 19 2.4.5 旅游资源 . 20 2.4.6 生物资源 . 20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