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高频考点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86914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高频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1高频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1高频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1高频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1高频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1高频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高频考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6 年历史必修 1 高频考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

2、之手,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3)郡县制 、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 、郡尉(军事) 、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 ,县丞(司法) 、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唐朝三省六部制 、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

3、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4、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A、废丞相:、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设内阁:、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

5、机构。、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

6、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一)特点: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二)评价:1、历史进步性(得) (1)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

7、,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

8、经济利益;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 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 义: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 立于王权的原则,

9、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18 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征: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发展完善:1832 议会改革;

10、 、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 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 “统而不治” ; 、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 的。 2美国 1787 年宪法背景,特点,评价 1.背景:松散联邦的不足 2 主要内容:、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

11、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3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 作用: 、积极:、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与意义(1875 年法国宪法): 1、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

12、,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有权否决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 年): 1、背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领导普鲁士,通过几 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 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

13、,颁布德意志宪法 2、 德意志宪法主要内容: 、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 、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大,其代表是任命的;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小。 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4、评价:积极:、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消极影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专题四 中国近代政治 一、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

14、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 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破坏了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

15、拒绝。 、结果:签订了和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1894 1895):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战败 、 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年)与辛丑条约 (1901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 、 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