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6868459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史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文化与建筑的发展,小组成员:20134719066李勤 20134719062朱志雄 20134719064邓应磊 20134719065赵晓辉 20134719063李林峰 20134719067管宇,唐朝中轴对称的建筑,1上清宫2玄武门3天堂4明堂5应天门6端门7天枢8天津桥9天街10定鼎门,1.上清宫位于洛阳市邙山之巅翠云峰,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北端。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为我国第一个以“上清宫”名字出现的道教名观。2.上清宫始建于公元666年,是当时的国家级建筑。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1.上清宫:隋唐

2、洛阳中轴线最北端建筑-上清宫,2.天堂: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天堂。,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东都洛阳宫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3.明堂:中国古代最高的宫城的正殿-明堂,明堂,也叫天宫,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延用。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开创了明

3、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

4、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唐朝鸱吻,三、屋顶平缓,举高低矮,不超过前后撩檐枋距离的四分之一。,四、屋瓦呈青黑色。,五

5、、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

6、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

7、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

8、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

9、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唐朝人物画的发展,唐朝人物画相关介绍,从隋代到唐代,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

10、、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又名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玄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

11、(即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阎立本,阎立本,生年不详,卒于67

12、3年,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榆林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父毗、兄立德俱擅绘画、工艺和建筑。高宗显庆初,兄死,代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升右相,咸亨元年(670)任中书令。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锁谏图等。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

13、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

14、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右图人物从左到右为:北周武帝宇文邕、陈后

15、主陈叔宝。,发展趋势,从隋代到唐代,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

16、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又名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玄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即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